開欄的話
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中國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在河南,“1+4”的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今年已經按下了“加速鍵”。
鄭州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同時,將和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在哪些領域“聯手”,實現融合發展?這5座將親密無間的城市,會在融合中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即日起,河南商報推出《“1+4”朋友圈,關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系列報道。
河南商報全國兩會特派記者將專訪這些地市的黨政一把手,“素描”鄭州大都市區發展藍圖,“劇透”將在五城發生的新變化。

鄭州大都市區規劃建設中,許昌有了新目標——加快建設“智造”之都,打造大都市區南部門戶。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市長胡五岳接受河南商報專訪,詳解了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許昌要加強的“四大對接”。他還獨家披露:許昌謀劃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規劃建設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促進三大絲綢之路無縫對接。
許昌的新定位 “智造”之都與宜居許昌
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格局中,許昌有了怎樣的新定位?
胡五岳:在鄭州大都市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許昌要加快建設“智造”之都,打造大都市區南部門戶。要借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樞紐功能,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與區域現代物流中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依托京廣發展軸向北發展,加快許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長葛市建設,積極對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融入大都市區發展核心。
省委書記王國生到許昌調研指導工作時提出,許昌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為全省探索路徑,打造樣板。
在省兩會上,省長陳潤兒明確要求,許昌要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縣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創新上走在全省前列。
許昌的發展定位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鄭州大都市區發展規劃是高度吻合的。
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是許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堅持“立足許昌、對接空港、發揮優勢、錯位發展”,持續加強產業、生態、交通、功能、平臺、空間“六大對接”。其中,產業、生態、交通、平臺的對接是重中之重。
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 謀劃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
河南商報記者:鄭許一體化,交通先行,交通對接方面目前進展如何?
胡五岳:鄭許市域鐵路已經全面開工,鄭萬鐵路、鄭合鐵路許昌段加快建設;國道107許昌境改建工程具備通車條件,多條鄭許通道納入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忠武路今年要開工建設,通往鄭州機場和航空港區的道路會更加方便。
同時,許昌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建設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在今年省兩會上,許昌代表團已經正式提出建議案:在鄭州機場到許昌之間修建大型綜合性陸港。
此前,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其中,鄭州等41個城市被規劃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尤其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正在修建的三洋鐵路和京廣鐵路交叉形成一個樞紐。三洋鐵路通往江蘇洋口港,是出海口。如果在這個區域修建陸港,就能夠和長三角的西北大通道對接,實現鐵路樞紐和空港無縫對接,從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和空中絲綢之路的無縫對接。
這樣的陸港,意義不僅在貨物吞吐方面,還將帶動智能制造、金融、信息等高端產業集聚。
謀劃9大重點新興產業,力爭打造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河南商報記者:2020年底,鄭許市域鐵路將開通,產業對接方面,布局將發生怎樣的調整?
胡五岳:許昌已經編制完成《許港產業帶空間規劃》,統籌鄭許市域鐵路11個站點及沿線產業、商業業態和居民小區規劃。
鄭許市域鐵路是輕軌,解決的是面對面的交通,沿線拉動作用會很明顯,方便老百姓出行和產業集聚。
另外,產業對接上,許昌本身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產業競爭力在全省名列前茅,規模以上工業在全省名列第三,智能制造在全省名列第二。許昌要發揮優勢,打造成“智造”之都。
在對接鄭州、推動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產業王牌不僅不能丟,更要做大做強。要把產業留在許昌,吸引在當地,像釘釘子一樣,扎下來根。
一手抓存量,通過實施設備換新、生產換線、機器換人三大改造,促進存量企業的優化升級。一手抓增量,謀劃電力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5G、高純硅材料等9大重點新興產業,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打造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許昌速度嫁接德國質量 從“蹭WiFi”到“建WiFi”
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中,許昌有著怎樣的平臺優勢?
胡五岳:平臺對接方面,許昌積極開展河南自貿區許昌聯動發展區申建,許昌海關監管查驗中心建成運營,許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許昌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獲省政府批復。
如果說過去我們是“蹭WiFi”,爭取實現一頂帽子大家戴,現在就是要“建WiFi”,更好地集聚要素資源。
特別是通過對德合作的平臺,其他城市也可以共享我們的平臺。
比如許昌和德國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公司的戰略合作,這個平臺就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國家工信部授予許昌中國中德(許昌)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這在全省是唯一的。把這個平臺做大做強,實現共同發展、一體發展、錯位發展,這就是許昌在“建WiFi”。
截至去年年底,許昌和德國簽訂61個合作協議、合同,落地22個項目。今年打算再落地20個項目、新簽合同20個、新簽協議20個。實現許昌速度嫁接德國質量,推動許昌高質量發展。
這對于鄭州大都市區來說,也是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城市中軸線上“長”出“綠肺” 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南花園”
河南商報記者:《河南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8)》中,許昌斬獲城市宜居度、城市居民獲得感、居民幸福感指數、對生態環境滿意度四項全省第一。在生態對接方面,許昌有怎樣的經驗和打算?
胡五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已經在許昌深深扎下了根,也有生動的實踐。例如,許昌的城市中軸線全長7.6公里,寬度380米,我們原來只打通了2.8公里,還有4.8公里沒打通。在打通過程中也有幾種爭論:一種是說進行房地產開發,凈地3300畝,一畝地升值300多萬元,也能有100多億元財政收入;一種是建議進行商業開發,建商鋪、商場,收入更高。
但怎樣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真正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許昌建成宜居城市?這才是值得執政者深思的問題。
為此,許昌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打開中軸線,堅持還綠于民、還地于民,把城市中軸線作為城市的會客廳、大陽臺,作為老百姓休閑呼吸的氧吧、城市中心的“綠肺”,打造了3300畝的中央公園,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推進過程中,我們提出要建設“智造”之都,宜居許昌。一手抓產業發展,讓老百姓有業可就、有職可謀;另一手抓宜居許昌建設,讓老百姓在許昌有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下一步,將加快鄭許一體化生態廊道綠化、中華生物園、雙洎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城區生態園林城市提升等生態項目建設,全面完成9.3萬畝國家儲備林基地、28.28萬畝林業生態建設任務,加強清?河長葛段綜合治理,打造獨具魅力的鄭州大都市區“南花園”。
作者:河南商報特派北京記者 高云/文 張郁/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中國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在河南,“1+4”的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今年已經按下了“加速鍵”。
鄭州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同時,將和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在哪些領域“聯手”,實現融合發展?這5座將親密無間的城市,會在融合中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即日起,河南商報推出《“1+4”朋友圈,關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系列報道。
河南商報全國兩會特派記者將專訪這些地市的黨政一把手,“素描”鄭州大都市區發展藍圖,“劇透”將在五城發生的新變化。

鄭州大都市區規劃建設中,許昌有了新目標——加快建設“智造”之都,打造大都市區南部門戶。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市長胡五岳接受河南商報專訪,詳解了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許昌要加強的“四大對接”。他還獨家披露:許昌謀劃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規劃建設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促進三大絲綢之路無縫對接。
許昌的新定位 “智造”之都與宜居許昌
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格局中,許昌有了怎樣的新定位?
胡五岳:在鄭州大都市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許昌要加快建設“智造”之都,打造大都市區南部門戶。要借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樞紐功能,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與區域現代物流中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依托京廣發展軸向北發展,加快許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長葛市建設,積極對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融入大都市區發展核心。
省委書記王國生到許昌調研指導工作時提出,許昌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為全省探索路徑,打造樣板。
在省兩會上,省長陳潤兒明確要求,許昌要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縣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創新上走在全省前列。
許昌的發展定位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鄭州大都市區發展規劃是高度吻合的。
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是許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堅持“立足許昌、對接空港、發揮優勢、錯位發展”,持續加強產業、生態、交通、功能、平臺、空間“六大對接”。其中,產業、生態、交通、平臺的對接是重中之重。
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 謀劃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
河南商報記者:鄭許一體化,交通先行,交通對接方面目前進展如何?
胡五岳:鄭許市域鐵路已經全面開工,鄭萬鐵路、鄭合鐵路許昌段加快建設;國道107許昌境改建工程具備通車條件,多條鄭許通道納入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忠武路今年要開工建設,通往鄭州機場和航空港區的道路會更加方便。
同時,許昌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建設大型綜合性的陸港交通樞紐。在今年省兩會上,許昌代表團已經正式提出建議案:在鄭州機場到許昌之間修建大型綜合性陸港。
此前,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其中,鄭州等41個城市被規劃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尤其在鄭州機場和許昌之間,正在修建的三洋鐵路和京廣鐵路交叉形成一個樞紐。三洋鐵路通往江蘇洋口港,是出海口。如果在這個區域修建陸港,就能夠和長三角的西北大通道對接,實現鐵路樞紐和空港無縫對接,從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和空中絲綢之路的無縫對接。
這樣的陸港,意義不僅在貨物吞吐方面,還將帶動智能制造、金融、信息等高端產業集聚。
謀劃9大重點新興產業,力爭打造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河南商報記者:2020年底,鄭許市域鐵路將開通,產業對接方面,布局將發生怎樣的調整?
胡五岳:許昌已經編制完成《許港產業帶空間規劃》,統籌鄭許市域鐵路11個站點及沿線產業、商業業態和居民小區規劃。
鄭許市域鐵路是輕軌,解決的是面對面的交通,沿線拉動作用會很明顯,方便老百姓出行和產業集聚。
另外,產業對接上,許昌本身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產業競爭力在全省名列前茅,規模以上工業在全省名列第三,智能制造在全省名列第二。許昌要發揮優勢,打造成“智造”之都。
在對接鄭州、推動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產業王牌不僅不能丟,更要做大做強。要把產業留在許昌,吸引在當地,像釘釘子一樣,扎下來根。
一手抓存量,通過實施設備換新、生產換線、機器換人三大改造,促進存量企業的優化升級。一手抓增量,謀劃電力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5G、高純硅材料等9大重點新興產業,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打造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許昌速度嫁接德國質量 從“蹭WiFi”到“建WiFi”
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中,許昌有著怎樣的平臺優勢?
胡五岳:平臺對接方面,許昌積極開展河南自貿區許昌聯動發展區申建,許昌海關監管查驗中心建成運營,許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許昌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獲省政府批復。
如果說過去我們是“蹭WiFi”,爭取實現一頂帽子大家戴,現在就是要“建WiFi”,更好地集聚要素資源。
特別是通過對德合作的平臺,其他城市也可以共享我們的平臺。
比如許昌和德國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公司的戰略合作,這個平臺就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國家工信部授予許昌中國中德(許昌)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這在全省是唯一的。把這個平臺做大做強,實現共同發展、一體發展、錯位發展,這就是許昌在“建WiFi”。
截至去年年底,許昌和德國簽訂61個合作協議、合同,落地22個項目。今年打算再落地20個項目、新簽合同20個、新簽協議20個。實現許昌速度嫁接德國質量,推動許昌高質量發展。
這對于鄭州大都市區來說,也是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城市中軸線上“長”出“綠肺” 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南花園”
河南商報記者:《河南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8)》中,許昌斬獲城市宜居度、城市居民獲得感、居民幸福感指數、對生態環境滿意度四項全省第一。在生態對接方面,許昌有怎樣的經驗和打算?
胡五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已經在許昌深深扎下了根,也有生動的實踐。例如,許昌的城市中軸線全長7.6公里,寬度380米,我們原來只打通了2.8公里,還有4.8公里沒打通。在打通過程中也有幾種爭論:一種是說進行房地產開發,凈地3300畝,一畝地升值300多萬元,也能有100多億元財政收入;一種是建議進行商業開發,建商鋪、商場,收入更高。
但怎樣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真正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許昌建成宜居城市?這才是值得執政者深思的問題。
為此,許昌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打開中軸線,堅持還綠于民、還地于民,把城市中軸線作為城市的會客廳、大陽臺,作為老百姓休閑呼吸的氧吧、城市中心的“綠肺”,打造了3300畝的中央公園,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推進過程中,我們提出要建設“智造”之都,宜居許昌。一手抓產業發展,讓老百姓有業可就、有職可謀;另一手抓宜居許昌建設,讓老百姓在許昌有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下一步,將加快鄭許一體化生態廊道綠化、中華生物園、雙洎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城區生態園林城市提升等生態項目建設,全面完成9.3萬畝國家儲備林基地、28.28萬畝林業生態建設任務,加強清?河長葛段綜合治理,打造獨具魅力的鄭州大都市區“南花園”。
作者:河南商報特派北京記者 高云/文 張郁/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