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部長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
3月12日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上,一番記者與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對話,成為了全場的焦點,“近幾年出現了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學校減負、社會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這種現象,請問您怎么看?”
“減負遇到了新問題,教育部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把負擔過重的問題治理好!”陳部長對減負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并指出后續將繼續加強對于減負政策的制定。
不知何時,“減負”成了社會的一個熱點話題。孩子想減負,家長想減負,學校想減負,可當所有人都在渴望減負時,為何“減負”成為了一個屢禁不止的現象?
孩子想減負,
為何“總是做不到!”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6到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是6.4%,將近60%的青少年兒童存在近視等視力問題,這些社會現象,都或多或少與“孩子學業壓力大”有著直接關系。可以說,孩子是學業壓力的直接受害者,幾乎沒有哪個角色比孩子更渴望減負,可為什么面對著教育部的圍追堵截,這一個個弱小的身軀還要“鋌而走險”,去大大小小隱藏的補習班上課呢?
因為優質教育是有限的!2019年小升初即將開始,當一批又一批孩子們被擋在優質學校外面時,幾個月前還高喊“減負”的家長,已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當下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事實,教育資源以成績為分配標準也是事實,當二者疊加,孩子們為了爭取更好的未來,還如何做到“減負”呢?
越減負,
孩子的負擔越重!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去減負,別忘了,比你孩子更優秀的孩子,其實更加努力。在只有考試才決定一個孩子成長的出口時,在成績決定著一個孩子未來的命運時,毋庸置疑,課業負擔就是學生成長中必須付出的代價。想想看,當明天就要上戰場戰斗,今天你卻強行要求他停止打造兵器,以減輕他的身體負擔,豈不是異想天開。
于是乎,學校減負了,老師們輕松了,但是家長們不僅沒有減輕壓力,反而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量。道理明擺著,仗是一定要打的,明面上不讓打造兵器,暗地里我也要補回來,因為打仗的結果,是我要承擔的。現實就是這樣,越減負,孩子的負擔越重。于是,當一個又一個減負規定落下來,家長們仍然咬緊牙,讓孩子去多學習,以跨過應試教育的獨木橋。
擇優質教育,
減負順其自然。

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在教育的源頭解決。孩子無法減負的背后,是缺少優質教育的選擇權。而這種看似觸不可及的選擇權,對于鄭州的家長,卻有著一條“捷徑”可以抵達。2019年,朗悅公園道1?推出建面約65┫優學住區產品,置業即可享外國語中學優質教育資源。讓孩子輕松步入名校,讓減負順其自然。
朗悅慧外國語中學隸屬鄭外教育集團,由集團統一管理,配備師資力量。學校具備:硬件全、業務精、授課專、發展廣四大優勢,75%任課教師為碩士研究生畢業,具備較高教育水準。同時,學校實行導師制育人模式,針對性教育,全面助力學子成長,引導孩子步入錦繡前程。
朗悅公園道1?建面約65┫優學住區,雙氣兩居,置業即享外國語優質教育,全城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