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鄭州花40萬元給楊、柳樹打“節育針”,今年城區飛絮減少了約一半 鄭州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1年,力爭不再讓飛絮困擾市民
每年春天,鄭州漫天飛舞的楊、柳絮讓人不勝其擾。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鄭州相關單位通過給楊、柳樹的雌株打“節育針”的方式防治飛絮,但是在河南商報記者的走訪中發現,今年,鄭州城區楊、柳樹的“白毛毛”仍然讓行人掩面捂鼻。
飛絮治理效果不給力,這是為啥?既然治理不了,將楊、柳樹“一砍了之”,是否可行?帶著疑問,河南商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員,了解鄭州楊、柳樹飛絮的治理現狀、改進措施以及鄭州市下一步的治理計劃。
現狀 綠城楊柳又“飛雪” 上午10點~下午4點是高峰
這煩人的“白毛毛”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罪魁禍首”是誰?
鄭州市動物園園容中心主任陳玉哲解釋,楊、柳樹是分雌雄的,會飄絮的是雌株。
每年的4月到5月中旬,是飄絮的高峰期。“目前柳絮已基本沒有了,讓大家飽受困擾的是楊絮。大概每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是飄絮的高峰時段。”陳玉哲說。
據介紹,作為飛絮治理的試點單位,鄭州市動物園從三四年前就開始采取措施,對產生飛絮的樹種注射名為“抑花一號”的飛絮抑制劑。當年注射,次年生效。“園區現在大約有500棵楊、柳樹,大多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栽下的。目前,雌株基本過了生殖旺季,飄絮能力已經有所下降。”
陳玉哲說,大概再過1周,鄭州楊絮飄飛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在此期間,市民可以通過戴眼鏡、口罩等方式做好防護;晴天時的傍晚,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改善 去年花40萬元“打針” 今年飛絮量減少約1/2
此前,鄭州多采取水沖等物理方法治理飛絮,沖洗的時候效果明顯,可是水汽一蒸發,飛絮又“卷土重來”。
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去年,鄭州市開始推廣注射藥物的化學方法:在楊、柳樹雌株的成花期(每年4~5月)打“節育針”,第二年飄絮便會減少,防治率最高能達到70%。
“今年是取得效果的第一年,跟去年相比,鄭州城區飛絮量大概減少了1/2。”鄭州市園林局規劃建設管理處副處長仝群喜說。
據介紹,鄭州市主城區約有楊、柳樹雌株1.3萬棵,給1棵楊、柳樹雌株“打針”的全部費用平均為50元左右。去年,鄭州市約給8000棵楊、柳樹打了“節育針”,總花費約40萬元。
仝群喜介紹,今后3年內,將對鄭州市內楊、柳樹雌株全部進行藥物防治,綜合評估效果可行的話,將轉入年度常態化工作。到2021年,力爭使楊、柳飛絮不再是市民的困擾,而僅僅作為“綠城飛花”的景致。
釋疑 “鏟除毛白楊”?鄭州市園林局:綠化功臣不能“一刀切”
近日,互聯網上一篇呼吁“鏟除毛白楊”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有的網友表示“支持”,也有網友為楊、柳樹“鳴不平”:對染綠城市的它們,不能“卸磨殺驢”。
仝群喜認為,不能因為飛絮的存在,就否認楊、柳樹的生態貢獻。楊、柳樹作為“綠化功臣”,和榆樹、槐樹并稱為鄭州的四大樹種,每個樹種各有利弊。、柳樹的優點非常明顯,比如:對環境要求低,基本上種了就能活;樹苗便宜,經濟效益高;樹冠高,綠量大,綠化效果好。
柳樹每年發芽最早,落葉最晚,是鄭州城市綠化中綠期最長的樹種;楊樹高大筆直,不需要過多關照,便可以長到二三十米的高度。
此外,楊、柳樹還有很好的“固碳滯塵”作用。據統計,1株成年楊樹,1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1株成年柳樹,1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
“砍樹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不是我們的首選。”仝群喜說。
計劃
未來2~3年 完成高速路沿線城區段楊、柳更新
按照規劃,到2021年,鄭州城區內的楊、柳飛絮現象將得到大幅緩解,但是,對于從城區周邊飄進來的“外來戶”,又該怎么解決呢?
鄭州市林業局生態建設修復處處長毛訓甲介紹,2003年以來,鄭州市相繼在黃河大堤、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兩側以及東部沙區,營造了一大批以楊樹、泡桐為主的防風固沙林、黃河防浪林和通道防護林,城區部分河道兩側也栽植了很多柳樹,實現了先“綠”的目標,為鄭州市從根本上遏制風沙天氣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過十幾年的生長,這批楊、柳樹已經陸續進入了成熟期、結種期。因此,近幾年鄭州出現了飛絮集中爆發的情況。
為了治理飛絮,鄭州市林業局主要采取了三種方式:

每年春天,鄭州漫天飛舞的楊、柳絮讓人不勝其擾。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鄭州相關單位通過給楊、柳樹的雌株打“節育針”的方式防治飛絮,但是在河南商報記者的走訪中發現,今年,鄭州城區楊、柳樹的“白毛毛”仍然讓行人掩面捂鼻。
飛絮治理效果不給力,這是為啥?既然治理不了,將楊、柳樹“一砍了之”,是否可行?帶著疑問,河南商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員,了解鄭州楊、柳樹飛絮的治理現狀、改進措施以及鄭州市下一步的治理計劃。
現狀 綠城楊柳又“飛雪” 上午10點~下午4點是高峰
這煩人的“白毛毛”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罪魁禍首”是誰?
鄭州市動物園園容中心主任陳玉哲解釋,楊、柳樹是分雌雄的,會飄絮的是雌株。
每年的4月到5月中旬,是飄絮的高峰期。“目前柳絮已基本沒有了,讓大家飽受困擾的是楊絮。大概每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是飄絮的高峰時段。”陳玉哲說。
據介紹,作為飛絮治理的試點單位,鄭州市動物園從三四年前就開始采取措施,對產生飛絮的樹種注射名為“抑花一號”的飛絮抑制劑。當年注射,次年生效。“園區現在大約有500棵楊、柳樹,大多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栽下的。目前,雌株基本過了生殖旺季,飄絮能力已經有所下降。”
陳玉哲說,大概再過1周,鄭州楊絮飄飛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在此期間,市民可以通過戴眼鏡、口罩等方式做好防護;晴天時的傍晚,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改善 去年花40萬元“打針” 今年飛絮量減少約1/2
此前,鄭州多采取水沖等物理方法治理飛絮,沖洗的時候效果明顯,可是水汽一蒸發,飛絮又“卷土重來”。
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去年,鄭州市開始推廣注射藥物的化學方法:在楊、柳樹雌株的成花期(每年4~5月)打“節育針”,第二年飄絮便會減少,防治率最高能達到70%。
“今年是取得效果的第一年,跟去年相比,鄭州城區飛絮量大概減少了1/2。”鄭州市園林局規劃建設管理處副處長仝群喜說。
據介紹,鄭州市主城區約有楊、柳樹雌株1.3萬棵,給1棵楊、柳樹雌株“打針”的全部費用平均為50元左右。去年,鄭州市約給8000棵楊、柳樹打了“節育針”,總花費約40萬元。
仝群喜介紹,今后3年內,將對鄭州市內楊、柳樹雌株全部進行藥物防治,綜合評估效果可行的話,將轉入年度常態化工作。到2021年,力爭使楊、柳飛絮不再是市民的困擾,而僅僅作為“綠城飛花”的景致。
釋疑 “鏟除毛白楊”?鄭州市園林局:綠化功臣不能“一刀切”
近日,互聯網上一篇呼吁“鏟除毛白楊”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有的網友表示“支持”,也有網友為楊、柳樹“鳴不平”:對染綠城市的它們,不能“卸磨殺驢”。
仝群喜認為,不能因為飛絮的存在,就否認楊、柳樹的生態貢獻。楊、柳樹作為“綠化功臣”,和榆樹、槐樹并稱為鄭州的四大樹種,每個樹種各有利弊。、柳樹的優點非常明顯,比如:對環境要求低,基本上種了就能活;樹苗便宜,經濟效益高;樹冠高,綠量大,綠化效果好。
柳樹每年發芽最早,落葉最晚,是鄭州城市綠化中綠期最長的樹種;楊樹高大筆直,不需要過多關照,便可以長到二三十米的高度。
此外,楊、柳樹還有很好的“固碳滯塵”作用。據統計,1株成年楊樹,1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1株成年柳樹,1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
“砍樹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不是我們的首選。”仝群喜說。
計劃
未來2~3年 完成高速路沿線城區段楊、柳更新
按照規劃,到2021年,鄭州城區內的楊、柳飛絮現象將得到大幅緩解,但是,對于從城區周邊飄進來的“外來戶”,又該怎么解決呢?
鄭州市林業局生態建設修復處處長毛訓甲介紹,2003年以來,鄭州市相繼在黃河大堤、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兩側以及東部沙區,營造了一大批以楊樹、泡桐為主的防風固沙林、黃河防浪林和通道防護林,城區部分河道兩側也栽植了很多柳樹,實現了先“綠”的目標,為鄭州市從根本上遏制風沙天氣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過十幾年的生長,這批楊、柳樹已經陸續進入了成熟期、結種期。因此,近幾年鄭州出現了飛絮集中爆發的情況。
為了治理飛絮,鄭州市林業局主要采取了三種方式:
一是新實施的造林綠化工程,有意識地減少或不選用楊、柳樹作為造林綠化材料,尤其是在城區及其周邊,已明確禁止選用楊、柳樹苗木;
二是逐步調整樹種結構,通過更新、更換老化的楊、柳樹,栽植其他綠化樹種,實現楊、柳樹逐步退出、遠離市區;
三是藥物治理,通過注射藥劑,阻止楊、柳樹花芽和種子形成,從而減少飛絮。
目前,繞城高速沿線已基本完成了全部更新,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沿線城區段已大部實施了更新。這些區域更換成了雪松、女貞、石楠、白蠟、黃山欒等樹木,增加了綠量,提高了景觀效果。剩余的楊、柳樹,計劃在2~3年內完成更新。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