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樣的方法和機緣,讓開封蘭考縣固陽鎮徐場村成了蘭考的一張“名片”?7月19日,河南商報記者跟隨“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媒體采訪團,探尋這個民族樂器村的發展路徑。
村里105戶中有82戶制作古琴,戶均產值超100萬元
走進徐場村,“中國民族樂器村”幾個字印入眼簾。再往里走,每家門前的牌匾等,顯示出這里挨家挨戶是做樂器的作坊。
在“七賢琴坊”,裝修得古色古香的前廳里,陳列著數把古琴、古箏,還有擺在座位前供顧客體驗的古琴。
“這是個高端定制古琴等民族樂器作坊,80%都是應客戶要求制作的,收藏級的古琴每把要兩三萬塊錢,而且要提前1年預定,制作周期需要兩年半左右。”當地工作人員介紹,一把古琴的制作分為選材、削面、挖腹、試音、合琴、裱布、上灰、擦漆等主要工序,細分的話,又包含有200多道工序,需要巧匠花費大量時間制作完成。而選用的泡桐木材,不僅是生長15年以上的樹木,砍伐后還要至少存放30年。
在另一家“徐老大斫琴坊”中,幾名工匠正在制作古琴,制作古琴完全遵循傳統方法,其中還會用到鹿角霜和朱砂等傳統原料。
這家琴坊里的90后小伙徐亞沖,現場演奏了古琴曲,徐亞沖的妻子、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的衛晨欣則用古箏演奏了《梁祝》。
“這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制琴人和第一代的不同。”工作人員說,第一代制琴人通常只會做琴,既不會調音,更不會演奏,只能從外地高薪聘請調音師,加之不懂營銷,銷路也窄,往往做出了好琴卻賣不上價錢。
現在,村子里培養自己的調音師、演奏者,讓民族樂器村更加名副其實。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90%古琴都產自徐場村,村里共105戶,其中82戶從事古琴等民樂器生產,戶均年產值超過100萬元,村里古琴等民樂器年銷售額能達到1.2億元。
為治沙種下的泡桐樹,意外成了“綠色銀行”
為啥一個昔日的貧困村,能成為藝術之鄉?
“可以說,當年蘭考在焦裕祿書記帶領下為了防風固沙種下的泡桐樹,給了村子這個機遇。”工作人員介紹,泡桐是做很多民樂器,特別是古琴、古箏音板的材料,蘭考由于特殊的氣候、土壤等地理因素,成就了這里泡桐質地疏密適度、紋理天然美觀等特點,在全國各地同類樹種中,是最優質的做樂器音板的材料。
“外地的泡桐100棵里能找出1棵品相好的,蘭考則非常容易就找到這樣的優質泡桐木材。”這位工作人員說,這全是得益于當初的治沙種樹。如今,這里為產業發展種下了更多泡桐樹,而種下的不僅是生態良好的當下和未來,更是一個生產古琴的“綠色銀行”。
據介紹,蘭考泡桐的出名,還有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徐場村一位戴(音)師傅帶著本地制作的樂器到上海街上銷售,被當地一個樂器大師發現了,驚訝于樂器木材的優質,詢問可不可購買一批,隨后,“蘭考泡桐最適合做音板”的名氣逐漸打開,并發展成目前家家戶戶做古琴,卻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情況。
目前,村里的民樂器產業園等項目也在進行,村里既可以手工生產定制的收藏古琴,也可以由機械化設備生產幾百元至幾千元一把的練習琴,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