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吳文昊
務實重干開新篇,砥礪前行新時代。
建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夏邑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銳意改革,攻堅克難,實現了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為建設“活力、平安、和美、宜居、長壽”五個新夏邑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工業制造到智造
連霍高速夏邑站所在的區域,便是夏邑縣產業集聚區。這里機聲轟鳴、塔吊高立,道路寬闊平整,一幢幢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工業園區雛形已現。
(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
近年來, 夏邑縣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實施“機器換人”“生產換線”,加快全縣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發展。 夏邑縣委、縣政府抓住產業集聚區發展機遇,把紡織服裝定位為第一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銜接力度。目前,入駐“四上”企業165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3億元,增速45%,居商丘全市第一。該集聚區先后獲得“河南省服裝產業基地”“河南知名紡織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知名品牌示范產業集聚區”“中國棉紡織名城”等榮譽稱號。
(工人在現代化生產車間操作)
在河南世賢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只看到少量的員工在忙碌著,一輛AGV智能化小車背負重1000公斤絨布正在穿梭,通過磁條導引可一點對多點的進行物流運輸。
“世賢紡織科技通過智能化改造,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80%,運營成本減低了2.1%,產品不良率降低了80%,單位產值能耗降低了33%。用工從之前的500人減少到不足280人,效果非常明顯。”夏邑縣委書記梁萬濤談起企業智能化改造如數家珍。
“世賢”僅僅是夏邑產業集聚區紡紗服裝產業鏈上的行業代表,是夏邑紡織產業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縣產業集聚擁有恒天永安、大洋紗、賽琪體育等紡織服裝龍頭企業30余家。截至目前,夏邑縣紡紗規模總量260萬錠、織布能力總量15萬噸、服裝加工總量1.4億件。
目前,占地1000畝、河南省政府特批的全省第一家印染專業園區在夏邑正在建設中。“2025年印染產業園二期投產后,夏邑紡織服裝產業產值將突破500億元。”梁萬濤信心滿滿。
城市發展宜居宜業
每天,天剛蒙蒙亮,夏邑各大廣場就熱鬧起來,跳舞、晨練的居民悠閑自得。
夏邑百姓感嘆城市建設的變化,無不得益于夏邑縣實施的百城建設提質工程。
(漂亮的魅力鄉村)
上世紀80年代,夏邑縣城滿眼盡是一座座低矮的平房,總建筑面積不足5萬平方米;城區只有幾條狹窄的街巷,晴天刮風漫天灰塵,雨天道路泥濘。1995年以前,縣城僅有一處城湖公園……
如今,夏邑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被人們喻為“一條馬路半條街”的縣城,從只有3.5公里城區主干道, 發展到現在城區主干道總長度達到124.6公里,形成了“12縱12橫”為骨架,主干相通、次干相接、支路相連的城市路網體系;新建大型小區40多個,總建筑面積575萬平方米。
(市領導在生產車間調研)
2016年,夏邑縣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縣”,城市建設圍繞“領跑全市、示范全省”總體目標,堅持大力度大投入,精準規劃、精品建設,著力打造“一湖三河五區七路九園”城建格局。
(工人在車間巡檢)
夏邑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城市“提質”和環境改善統籌考量、綜合施策,做到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讓城市更加宜居美好,先后獲得“全省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國家級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截至目前,城區規劃面積6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5平方公里;人口26萬,城鎮化率46.8%;城市綠地率39.3%,綠化覆蓋率43.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2平方米;孔雀園、猴園、古樹園等17個特色園區免費供群眾休閑、觀賞、娛樂;數字圖書館、長壽閣、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干部活動中心免費向群眾開放……
現在,無論身居夏邑的群眾還是外來經商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夏邑的巨大變化,變亮了、變綠了、變美了。該縣也先后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級園林縣城”、“2017年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夏邑縣劉店集鄉徐馬莊村的王飛家庭農場,由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王飛于2012年創建,農場目前占地面積230多畝,年收入超百萬元。農場主王飛家里買了小轎車,建起了13間兩層小樓,邁上了小康之路。
這是夏邑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夏邑縣搶抓契機,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該縣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夏邑縣累計培訓“綠色證書”學員86467人,組織開展陽光工程培訓33453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6600人、職業技能培訓4900人、實用技術培訓160多萬人次,培養農民中專學歷生9390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0余人。通過教育培訓,促進了產業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榮獲“中國西瓜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稱號。
脫貧攻堅全面實現
夏邑縣緊緊圍繞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工作目標,確保脫貧摘帽工作落實。去年底,全縣17181戶32524貧困人口達到高質量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1.24%,漏評率、錯退率為零,群眾滿意度98.9%,順利通過了驗收。
(車間工人在忙碌工作)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夏邑縣不斷創新,打出一套“組合拳”,激活內力,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致富信心,發掘致富潛力,激發內生動力,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
夏邑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壯大優勢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穩定畜牧產業、培育新興產業、融合一二三產的工作思路,堅持“因村施策、因戶制宜”,選準發展路徑,突破發展瓶頸,摸索出了5種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產業扶持因村施策、幫扶措施精準到戶。這些脫貧產業不同程度覆蓋全縣143貧困村,帶動貧困戶3.53萬余戶,實現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該縣構建“政府關心、子女孝心、社會愛心”聯動互促的老年貧困人口扶貧新模式,將孝贍基金工程和脫貧致富星級戶評選相結合,全縣727個行政村均成立了孝善基金會,完成孝善基金繳納6358萬元,基本解決了農村貧困老年人因單獨生活、收入無保障而陷入貧困的問題。
立足新起點,開啟新時代,夏邑縣委、縣政府將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懷著對全縣人民的熾熱情懷、對夏邑縣發展的崇高責任,不忘初心,埋頭苦干,在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偉大實踐中闊步向前。
編輯:華麗娟 實習生王路路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