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通訊員卞瑞峰 王學偉 文/圖
“扶貧車間開到家門口,這是對我們這些貧困戶最實在的幫扶!”8月13日,在位于原陽縣蔣莊鄉的天然居汽車坐墊廠,工人白世琴興奮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白世琴是蔣莊鄉周屋村人。2016年,因缺乏勞動力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開春,天然居汽車坐墊廠剛開廠,她就成了第一批產業工人。白世琴本身就擅長做縫紉活,所以經過簡短的培訓,很快就上崗了。
“車間離俺家很近,騎電動車10多分鐘都到了。在這里工作,不僅能顧家,工資也挺高。”白世琴說,工資是按計件算的,每個月她都能拿3000多元,最多時拿了4000多元。

天然居汽車坐墊廠,是喬連山村和杜屋村的村集體產業項目。像白世琴這樣來自附近村莊的工人,共有40多人。據該廠負責人李彬介紹,兩個貧困村利用村集體產業啟動資金,在2017年聯合建成了這個車間,鄉政府通過招商將他吸引了過來。車間主要生產保健功能型汽車坐墊、腳墊等汽車用品,年產值400多萬元。
天然居汽車坐墊廠帶動了附近村莊群眾通過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特別是貧困戶,享有用工的優先權,可以先上崗再培訓,培訓時仍有工資待遇。該廠還為喬連山、后宋莊、牛劉堯和張君府等4個村子設立了15個貧困戶公益崗位,每個崗位的工資為每月300元。此外,通過集體產業分紅帶動杜屋村、喬連山村貧困戶共計38戶,每戶每年穩定增收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