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孫科 圖片來源于河南日報官方微信號
生產總值從21億元增加到4.8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50元增加到5萬元,城鎮化率從6.3%提高到51.7%,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南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70年櫛風沐雨,70載春華秋實,河南的各項事業正在發生著歷史性巨變。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發布會,8月26日,發布會迎來“河南時間”。會上,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生,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陳潤兒,圍繞“開放的河南更出彩”,介紹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成績單】
70年,河南人均生產總值從50元增加到了5萬元
說到“開放的河南更出彩”,歷史上的河南是出過重彩的,在5000年中華文明史中,長達3000多年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四大發明從這里走向世界。河南洛陽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萬的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1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8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50元增加到5萬元,城鎮化率從6.3%提高到51.7%,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從“國人糧倉”邁向“國人廚房”、豐富著“世人餐桌”
大局穩不穩,關鍵要看農業穩不穩、農村穩不穩。
2018年,河南糧食產量達到133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超過400億斤。
種養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優質專用小麥、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和食用菌、蔬菜、中藥材產值均居全國前列。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涌現出雙匯、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吸引了益海嘉里、中糧集團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紛紛進駐,農產品出口遍及137個國家和地區,正從“國人糧倉”邁向“國人廚房”、豐富著“世人餐桌”。
裝備制造、食品制造躍向萬億級產業,物流業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河南持續打好“四張牌”,推動經濟大省邁向高質量發展。
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牌,堅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壯大現代服務業并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行。裝備制造、食品制造躍向萬億級產業,智能手機、新能源客車、盾構機、光電子芯片等成為河南制造新名片,UU跑腿成為全國最大的共享跑腿平臺,物流業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龍頭,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可見光通信等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全國首個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河南,神舟飛船、高鐵等大國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
打好基礎能力建設牌,鄭州機場二期建成投運、三期工程啟動建設,率先實現米字形高鐵網實質性落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能源基地地位不斷鞏固。
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城市群,鄭州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建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11個、居全國第4位。
河南E貿易輻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全球網購商品集疏分撥中心
河南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推動內陸大省走向開放前沿。
“無中生有”打造“四條絲綢之路”,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目標邁進。盧森堡貨航加密至每周18班,鄭州機場客貨運吞吐量躍居中部地區首位,南美車厘子、澳洲牛肉、荷蘭鮮切花等從這里運往全國。
中歐班列(鄭州)每周14去10回,體現運營質量的綜合指標名列前茅,成為歐亞大陸橋的一支活躍“駝隊”。
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永久落戶鄭州,首創“1210”監管服務模式,河南E貿易輻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網購商品集疏分撥中心。12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落戶;鄭煤機、淅減、大森機電等河南企業成功開展跨國并購。
如今的河南,“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實現由主要輸出勞務、糧食,到貢獻河南制造、河南創造,正由對外開放的跟跑者變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先行者。
2014年以來,河南3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河南聚焦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2014年以來3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8315個貧困村退出,582.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1%。
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職業教育總體規模和校均規模均居全國首位,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70個,與國內外一流醫療機構合作共建的六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推進。
【關鍵詞】
A、三農
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做到了“三個持續”。
一是持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堅持藏糧于地,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堅持藏糧于技,農業科技貢獻率居全國第一方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
二是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打造出了三門峽的蘋果、焦作的山藥、信陽的毛尖、鄢陵的花卉等一大批多姿多彩的農業品牌。
三是持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河南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近8000家,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正在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鄭州商品交易所,作為中西部唯一的期貨交易所,“鄭州價格”已經成為全球農產品的重要風向標。
B、制造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南工業快速發展,工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成為新興工業大省。
工作中河南重點抓了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以市場為導向調結構,把適應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提高供給效率。第二個方面,以創新為途徑促轉型,把產業鏈打造和創新鏈打造結合起來,發展動能明顯增強。第三個方面,以開放為支撐添活力,把內源性動力和外源性動力結合起來,競爭能力明顯提升。
C、脫貧攻堅
2013年新一輪建檔立卡的時候,河南有698萬農村貧困人口,總量排全國第3位。2014年至2018年,河南年均脫貧近12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了7.58個百分點。
貧困人口“拔窮根”,關鍵是要有產業支撐。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與開放招商、發展縣域經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建設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畜牧養殖業、鄉村旅游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脫貧的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相對好解決,難點在于“三保障”。醫療保障方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制度,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今年7月底的92.72%。教育扶貧方面,實施全面覆蓋貧困家庭學生的保障和資助政策,貧困縣小學、初中凈入學率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住房保障方面,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開展拉網式排查,實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動,2016年至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45萬多戶。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王紅春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