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民族盛會,慶七十華誕,中原更出彩
龍娃“中中”迎客,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下稱全國民族運動會)9月8日在鄭州如期綻放。這是全國民族運動會首次在國內中部省份舉辦。
河南人喜歡說“中”,運動會吉祥物名為“中中”,即是一句最具河南味兒的親切招呼聲。河南人有實力說“中”,生產總值連年穩居全國前五;2018年糧食總產突破1300億斤;農業加工制品遍及世界137個國家和地區······
一個開放奮進的中原承接此次民族體育盛會,是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稟賦與硬、軟實力的綜合折射。在追求出彩的征程中,河南人用它來表達踐行高質量開放發展的自信、自覺、自強。
【新農業】天下功夫出少林,河南人將“修地球”功夫傳播海外
過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河南多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歷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熱土。四方文化在這里融匯,催生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歷史上的河南是開放包容的,今天的河南同樣如此。
“中原熟,天下足”
河南是“天下糧倉”,卻因昔日河南人的“農人”形象,被外界調侃為“修地球的”。而今,開放、創新、進取的精神與發展活力,在河南農村、農業產業帶乃至全球農業產業鏈上發生著深刻作用力。
今年3月,在駐馬店市舉行了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規劃展示大廳項目的奠基儀式。該項目在同年元月獲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復。
做高端農產品加工集群與研發基地,河南有資源稟賦,更有創新實力。
如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內,就有近200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超1400億元。方圓200公里的其他各種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眾星拱月般圍繞著該產業園。
在產品深加工方面,一副牛骨架市場售價約80元,加工成骨粉、骨膠,能賣到250元左右,加工成骨肽產品可達600~800元。時下,這些新的河南農貨,已陸續進入了國內外的大型商場、超市。
農產品加工業是河南的經濟支柱,而“修地球”硬功夫更廣傳海外。據統計,全省規模以上農業企業近8000家,并有越來越多的農企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生根發芽。
2018年,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擬投5億美元,在烏茲別克斯坦投建“洛陽—布哈拉農業產業示范區”。其百余平方公里規劃面積,已接近鄭東新區建成區的規模。不僅如此,同年該公司與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食品安全公司簽署5萬噸綠豆、5000噸鮮食櫻桃采購合同,并承接了該國布哈拉州絕大部分的水果、肉類和農作物產品的貿易。
萬邦國際只是河南最新跨國“務農”者之一。十年前,河南黃泛區農場就將小麥、玉米、棉花種到了塔吉克斯坦,將奶牛養到了烏克蘭。2018年9月,塔吉克斯坦經歷了罕見高溫災害,當地玉米、棉花大面積減產,黃泛區農場的棉田卻是豐收的景象。
“河南企業教會了我們種植技術,帶來了工作,提高了生產效益,農作物的產量高了。”塔吉克斯坦農民沙伊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是“一帶一路”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2011年11月,河南貴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吉爾吉斯斯坦通過并購投資設立“亞洲之星農業產業合作區”。此后,它成為20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
今年5月,阿里巴巴發布消息稱,去年,河南農貨在該電商平臺銷售規模“超百億”,同比提高94%。信陽毛尖、溫縣鐵棍山藥、靈寶蘋果、西峽獼猴桃、民權花生、確山紅薯等百余款農產品成了中國農貨“網紅”,走向全球市場。西峽香菇,借跨境電商出口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創匯53億美元,實現了“畝產1000美金”。
此外,鄭州商品交易所也是中西部唯一的期貨交易所,“鄭州價格”成為全球農產品價格的重要風向標。
足見,“修地球”的河南農民、農企,憑技術與實力在全球農業產業鏈分工體系中實現“上位”。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河南新農人走向海外,他們有創新活力、有高度開放的胸懷與熱情,循序漸進駕馭全球農業經濟資源配置,在世界農業格局中樹立起河南形象。
【新制造】制造業產業鏈根基扎實,“河南制造”“河南創造”闖出全球硬口碑
“中原熟,天下足”不再是河南的唯一名片。
工業規模躍居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成為新興工業大省的河南正在向工業強省邁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9月3日,河南省工商業聯合會、河南省商會聯合發布了“2019河南民營企業百強”榜單。其中,民營企業制造業100強入圍門檻突破10億元大關,比2017年增加1.6億元??梢哉f,民企產業規模日益壯大、稟賦實力顯著提升、發展活力大幅增強,是河南制造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開放的河南,不缺先進制造業的基因,更不缺創新的自驅力。
在洛陽,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團、軸研科技、德平科技等一批企業支撐,其裝備制造業規模已經超過千億級。如中信重工,填補了國內眾多科研領域的空白,被譽為“中國工業的脊梁”。其從生產單一的礦山機械產品,拓展到煤礦、建材、環保、洗選等行業,主導產品均具備自主知識產權,遠銷亞、非、歐、美、澳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放的河南,是吸引制造業集聚的“中原磁極”,不斷催化各產業“內引外聯”。
目前,河南形成了裝備制造、食品兩大萬億級產業以及以洛陽動力谷、中原電氣谷等為代表的19個千億級制造業產業集群。此外,諸如宇通客車、雙匯、瑞貝卡等知名本土品牌的名號響徹國內外。
追逐“河南機遇”的先進制造企業頗多。9月5日,福田汽車決定向河南福田智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增資4476萬元,建設福田智藍新能源工廠一期項目。落成于去年9月的福田智藍設在商丘,項目擬投資規模16.1億元。通過引進福田汽車新能源汽車項目,助力調整河南產業結構布局,帶動中部地區就業增長和經濟發展。
“淘金”中原的汽車品牌還有多家。2017年1月,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基地一期項目簽約,并創造了當年簽約、當年建成、當年量產的“鄭州速度”。同樣以落地快著稱的還有洛陽銀隆,2017年4月談判、8月簽約,11月就實現了實質開工。
截至目前,在豫投資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29家,國內500強有160家。另據鄭州海關披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2103.3億元,出口方面實現1438.3億元,增長3.3%。
開放的河南,正在加大力度走出去,到海外市場收購擁有尖端科技和全球市場的優質資產和項目??嗑殐裙μ嵘隣I商環境,爭取推進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轉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轉向中國品牌。
【新樞紐】駕馭“兩體系一樞紐”大交通,河南向“買全球、賣全球”加速跑
河南經濟社會發展,與交通布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經濟聯系。如省會鄭州,就是隨著國家鐵路干線的貫通,“被火車拉來的一座城市”。
2014年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指導河南工作時殷殷囑托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邁進。
由此,河南開啟了構建“兩體系一樞紐”新方略。
河南選擇的抓手是什么?
首先,是現代交通體系的“硬支撐”。河南人要把鐵路、公路、航路、水路聯系起來,完成大資源體系整合。
在鐵路方面,著力打造米字形高速鐵路網,今年,鄭萬、鄭阜、商合杭三條高鐵就要通車,后年,鄭濟高鐵也將通車。
在公路方面,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經達到6600公里,路網密度和通車里程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航空方面,充分利用國家建設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契機,大力推進機場二期建設,現正在推進機場三期建設。隨著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鄭州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已經成為中部地區“雙第一”。
其次,有了大交通體系的“硬實力”,即需解決與之匹配的“軟環境”。打造現代國際物流中心,要堅持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和引進外來大型企業兩手抓。
截至目前,河南省A級以上的物流企業170家,其中達到5A級的物流企業11家。同時,建成了內陸省份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功能性口岸,物流服務配套功能顯著增強、日臻完善。當前,南美洲水果進入中國市場,七成是由鄭州落地、分撥,每逢智利的車厘子成熟上市,河南人能第一口嘗鮮。
如鄭州航空港,吸引了一批電子制造、精密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制造企業進駐。像集聚的手機整機及配套企業,智能手機年出貨量接近3億部、約占全球的1/7,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基地。
現代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貫穿一二三產業,為各生產環節的參與者提供互動與協調發展的充分助力。2018年,河南省社會物流總額突破12萬億元,同比增長9%,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冷鏈物流、航空物流、電商物流、快遞物流的發展非常迅猛。
9月4日,鄭州海關發布消息,今年1至8月份,鄭州海關共監管跨境電商進出口清單7122.5萬票,商品總值89.1億元,分別增長21.48%和17.11%。過往6年,河南跨境電商備案的電商平臺已有584家,進出口貨物總值超過400億元。另在今年上半年,海關共監管中歐班列(鄭州)539班,貨運量約23萬噸,貨值約10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0.5%、57.9%、11.5%。
河南“買全球、賣全球”的步伐在持續加速。圍繞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兩體系一樞紐”的戰略定位,河南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四路協同”,努力打造成為多式聯運的現代國際物流中心。
【新方略】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錯位發展重塑中原競爭力
區域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即要先“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這是2018年1月,河南明確改革發展的新方向。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河南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融入“一帶一路”為重點,推動對外開放戰略提檔升級。以開放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動力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一新方略的明晰與決心,源于河南在過往四十年的實踐總結。由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領域開始領跑,即是充分受益于對外開放。河南人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只有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才能夠繪就更加出彩的畫卷。
2017年,河南省進出口總值躋身全國前十,居中西部首位;實際吸收外商投資按商務部統計口徑,增速居全國前列;鄭州自貿實驗區、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鄭州航空港區、鄭洛新自創區、國家大數據綜試區等,國家戰略平臺加快推進,戰略疊加優勢逐步顯現;全省運行、在建和申建各類指定口岸10個……
事實證明,確立“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目標,河南人的拼搏正逢其時。
7月,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在鄭州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大會,動員全省上下因時應勢、創新思路,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在同心共筑中國夢中擔當更大作為。
而這次會議,河南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鼓足干勁,并明確了方略與抓手。
第一個抓手,是做強鄭州這只領頭雁,做實鄭州參與全球競爭、聚集高端資源的門戶樞紐和戰略平臺。
2018年,鄭州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建成區面積突破1000平方公里。
通過高起點規劃建設鄭東新區、鄭州航空港區等,帶動鄭州實現了較快發展。與此同時,要擦亮鄭州的名片,做好“動”和“靜”這兩篇文章。“動”,即是做強樞紐,加快打造國際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讓鄭州成為中國連通世界的一個重要門戶;“靜”,就是把黃河這篇文章做好,打造美麗的黃河生態廊道,讓城市更有特質、更有魅力。
有了強力的領頭雁,河南的第二個抓手即是“揚長補短”:厚植自己的優勢,在錯位發展中塑造開放競爭力。
河南的區域經濟比較優勢在于,區位交通、戰略疊加、開放通道、制造業集聚等。下一步,河南將努力強化“四路協同”,提升“空中絲綢之路”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推動“陸上絲綢之路”擴量提質、“網上絲綢之路”創新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無縫對接,帶動全省跑出開放加速度。與此同時,推動“五區聯動”,支持“五區”在更多領域先行先試、探索突破,推動“五區”之間政策對接、產業鏈接、優勢互補,持續放大“五區”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
一語概括,把開放的優勢轉化為出彩的勝勢,河南人敢想敢干,也能干能成。
它正化為河南人更加進取、更加有為的精神因子和豪情干勁,激勵新時代的河南邁向對外開放的嶄新境界。
記者:楊霄 丁洋濤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吳冰
來源:大河財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