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90%以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建設,發布218個項目清單……給民營企業“把脈”,為民營企業“撐腰”,近年來,我省做了不少事。
9月23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鄭州召開,《關于我省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的專題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審議。
【本地】
審批服務事項,90%以上可在網上搞定
有人說,發展民營經濟是城市建設的根本,民營經濟強則城市強,民營企業好則城市好。
《報告》稱,我省大力推進政府服務,推進“一網通辦”,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90%以上,超過了國家要求的省級80%、市縣級50%的目標。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4.5天以內,比國家要求的8.5天少4天,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建設,發布218個項目清單。
出臺《河南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深化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征集供應鏈核心企業176家,啟動河南省供應鏈產業基金。
推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12個省定重點產業智能轉型、改造提升。篩選532家企業進入“專精特新”優質中小企業庫。初步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同時,《報告》也指出,在調研期間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民營企業對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普遍感覺不夠“實”,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未得到緩解,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政治地位、資源利用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受教育、醫療、居住環境等因素制約,中小企業難以引來人才、留住人才。
【差距】
去年,浙江為民營企業減負1500多億元,而我省僅為500億元
除了省內,調研組今年1至2月份,還赴福建、浙江進行了考察。《報告》指出了我省與兩省的差距。
《報告》稱,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浙江提出,不管經濟發展、轉型到什么程度,民營經濟始終是浙江經濟的主力軍。福建召開民營經濟發展大會期間,民營企業家安排在主席臺就坐,一些沒有政治身份的優秀企業家可列席參加地方“兩會”。
在營商環境上,浙江“最多跑一次”已經落地生根,企業家反映,“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落到了實處,即使是外地人不用找關系,辦事也非常方便。
政策支持上 ,以浙江為例,在降本減負方面,緊扣稅費、用工、用能、用地等關鍵領域,出臺4批政策達120條,僅2018年就減負1500多億元,而我省2018年減負僅500億元。
此外,在金融保障、企業服務、綜合素質上,我省也與另外兩省存在不小差距。
《報告》建議,下一步,我省要積極創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建立省委省政府注意領導與民營企業家定期溝通機制,每年舉行一次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升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落實國家《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推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王紅春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