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片到保溫杯再到地漏,近期河南商報陪辦君關注了多起商標糾紛案件。
在這些案件當中,商戶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銷售了涉嫌侵權產品,被享有著作權、商標權的公司告上法庭。
無獨有偶,在這些商標糾紛中,商戶們收到的材料中都包括一份公證書,來證明侵權行為的真實性,而他們卻對公證書知之甚少。
涉嫌侵權商戶多會收到公證書 他們對此不甚了解
從啄木鳥刀片到貝立方保溫杯,再到潛水艇地漏,近期,河南商報陪辦君關注了多起商標糾紛案件,引起不少生意人共鳴。
圖:法院提供所售刀片復印件
陪辦君梳理發現,在這些案件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享有商標權或著作權的公司,都是委托第三方代理機構全權負責侵權糾紛。而這些第三方代理機構取證的方式,往往是邀請公證員陪同采購涉嫌侵權商品,并開具公證書。最終,再以享有商標權、著作權企業的名義,對涉嫌侵權的商戶進行起訴。
因為對于大多數案件而言,商戶們收到法院傳票的時候,第三方代理機構的取證的行為基本上已經發生半年以上。這個時候,商戶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交易行為的真實性。從這個層面講,公證書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交易行為最有力、最直接的證據。
在鄭州航空港區經營一家超市的張先生,32元賣了一個兒童保溫杯,被浙江一家公司起訴。訴狀顯示,保溫杯上的一幅畫,侵犯了該公司享有的花花姑娘卡通形象著作權。
?圖:被起訴侵權的兒童保溫杯
在起訴方提供給張先生的材料當中,就有一份公證書,其內容詳細介紹了公證人員陪同第三方代理機構進行取證的過程。
“我根本就不懂公證書這東西,但看著很專業,我們也只能選擇相信了。”張先生說,一般情況下,顧客來店里退貨之類的,他會要求對方提供小票和發票。這次碰到的公證書,他不知道法律效力有多少。
像張先生一樣,在鄭州東建材市場從事五金生意的高先生,因銷售產品涉嫌侵犯潛水艇地漏的商標權,被告上法庭,他同樣收到了一份公證書。
實際上,在河南商報陪辦君近期關注的相似商標糾紛案件當中,商戶們都收到了這樣的公證書,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對此不甚了解。
分析:公證書具有多少法律效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證書?公證書具有多少法律效力?針對商戶們關心的這些問題,河南商報記者咨詢了法律工作者。
河南予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華陽表示,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公證書是指公證處根據當事人申請,依照事實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司法證明書。
公證書究竟有多少法律效力呢?從事法律工作的李女士稱,合法的公證機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公證,一般情況下是具有較高法律效力的。“進行公證的證據,法律效力高于未進行公證的證據。”
既然公證書的法律效力相對較高,那么什么樣的機構才能進行公證呢?
“一般情況下,公證機構都是事業單位性質。市里邊有公證機構,區里邊也有,看上去級別不一樣,但公證效力是一樣的。”李女士說,也有一些公證機構不屬于事業單位性質,但必須具有司法部門簽發的從業執照。
在實際應用當中,商戶們該如何鑒別公證書真偽呢?李華陽稱,可以直接向出具文書的公證處核實。
李華陽介紹,公證機構需要有自己的名稱;有固定的場所;有二名以上公證員;有開展公證業務所必需的資金。如果對公證機構存在疑問,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核實。
“辨別公證員身份的途徑就是看他是否有公證員執業證書。”李華陽說,如果對公證書中公證員的身份存疑,可以采取這種方式。
此外,李女士表示,在商標侵權案件當中,侵權行為是比較好界定的,爭論的焦點往往在于侵權造成的損失以及賠償。而李華陽則表示,在類似的案件中,商戶可以從侵權商品具有合法來源進行抗辯。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王紅春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