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18家被約談企業中有多家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關聯企業,如迪信通(06188,HK)兄弟企業北京迪信通通信服務有限公司、小米集團(01810,HK)旗下企業小米科技、*ST巴士第二大股東中麥控股有限公司、天音控股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及上市公司三五互聯(300051,SZ)。
實際上,在發展早期虛擬運營商是資本市場上的熱門題材,多家上市公司當年不惜重金拿下牌照“試水”。但移動轉售企業垃圾信息“嚴重擾民”成為老大難問題,記者注意到,有些虛擬運營商并非第一次因此“上榜”,2015年就有7家移動轉售企業被約談,其中有3家與本次被約談企業重合。
五年試水轉正后問題依舊
移動轉售業務是指從擁有移動網絡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手中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并銷售給最終用戶的移動通信服務,區別于三大運營商,移動轉售企業又被稱作虛擬運營商。
從歷史進程來看,虛擬運營商“轉正”尚不足兩年,一直以來都是治理的重點區域。2013年5月,工信部發放《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原計劃試點時間2年,但由于試點期間頻繁出現的電信詐騙等惡性事件,使得虛擬運營商難以落實實名制所引發的信息安全問題凸顯。直至2018年4月工信部發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正式商用的通告》,虛擬運營商已經歷了五年坎坷的試點歷程。
此次18家企業被約談,核心問題在于垃圾信息。工信部在此次約談公告中表示,“部分移動轉售企業罔顧企業主體責任,漠視用戶利益,治理垃圾信息不力,影響十分惡劣。”
垃圾信息在移動轉售業務中是“老大難”問題。今年9月,工信部關于電信服務質量的通告中介紹,今年二季度,受理用戶關于垃圾短信的舉報投訴共計166025件,環比上升90.4%,其中移動轉售企業手機號碼垃圾短信被舉報投訴74220件,環比上升461.9%。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時,工信部也因垃圾信息治理問題約談過7家企業。其中,此次被點名的天音通信有限公司、分享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優友互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友互聯)控股股東愛施德(002416,SZ)也在其中。
被監管部門二度約談,這三家企業對垃圾信息是否有解決方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幾家企業公開電話,但無人接聽。
監管趨嚴是行業大勢
垃圾短信“擾民”問題嚴重,虛擬運營商難辭其咎,業內是否已有較好的解決方案?對此,三五互聯方面回應稱,“我們一直很重視垃圾信息的治理,也嚴格按照工信部部署展開整治行動,一般而言,運營商是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執行,運營商層面難以單獨提出解決方案”。
業內也有聲音指出,“板子”不能只打在虛擬運營商身上。“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一樣,都是把號碼放給了營銷公司,應處罰的是營銷公司。”通信行業獨立分析師付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問題的解決尚需時日,從現在的狀況看來,行業問題還要與虛擬運營商的發展長期共存,而如今虛擬運營商們不僅面臨行業內競爭加劇的問題,還面臨監管趨嚴這一行業大勢。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的業務布局狀況如何?
記者梳理發現,小米科技2010年成立,雷軍、黎萬強、洪鋒及劉德分別持股77.80%、10.12%、10.07%及2.01%,4人均為小米集團創始團隊成員。雖然與小米集團(01810,HK)沒有直接關系,但根據小米集團上市文件的表述,小米集團通過特殊合約來控制小米科技,小米科技主營業務為電子商務。
此外,已有企業在壓力之下調轉方向或縮小規模。二六三(002467,SZ)在2018年年報問詢函回函中表示,移動轉售業務2018年毛利率為-8.58%,遠低于企業業務毛利率。為此二六三還對業務進行了方向調整,將相關技術和服務能力轉至企業業務板塊方面。
還有企業下調了移動轉售業務的戰略地位。2015年曾被約談的愛施德在2017年時曾表示移動轉售業務快速發展。目前,愛施德主要通過控股子公司優友互聯開展移動轉售業務,2019年上半年,優友互聯凈利潤1307.94萬元,但這一業務已被歸為“其他類”。而2016年時,愛施德還曾設立移動轉售事業部,僅次于彼時的公司三大事業群。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見習編輯 劉夢鴿 編輯 吉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