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河南商報小記者來到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這是河南商報小記者第一次來這里參觀。
活動開始前,不少商報小記者對這次采訪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這里可以體驗地震嗎?”“它的名字聽起來好厲害!”“科學家是不是就在里面上班?”
由于成因復雜、預測難度高、破壞性大,地震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既神秘又可怕。而活動當天,該中心綜合地震物理研究室工程師趙延娜用直觀、生動而又淺顯易懂的方式,給商報小記者解釋了地震成因、震級、烈度、地震帶等專業(yè)知識。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商報小記者們腦洞大開,諸如“一次地震海里會死多少條魚?”“開車跑得贏地震波嗎?”等問題,讓在場的大人們忍俊不禁。雖然問題有些“幼稚”,但趙延娜還是從科學角度一一為大家解答。
商報小記者還通過動畫片,跟著“孫悟空”一起“打敗”了隱藏在地震災害背后的“大震金剛”。
在當天的活動現(xiàn)場,前排桌面上放著的一排橙色“小罐子”始終吸引著大家的注意力。原來,這些“罐子”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工程師們自主研制的,它的名字叫便攜式一體化數(shù)字地震儀。
地震儀器研制與維護室工程師朱文彬、李程為商報小記者們展示了便攜式一體化數(shù)字地震儀的“本領”。“這臺儀器可以監(jiān)測到十分微小的震動,”朱文彬說,比如一次咳嗽、一次拍手或跺腳,“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朱文彬現(xiàn)場帶領商報小記者“制造”了一次“地震”。全場小記者一起跺腳,被便攜式一體化數(shù)字地震儀通過電腦展現(xiàn)在屏幕上,看到屏幕中的曲線發(fā)生劇烈波動,小記者們對著儀器直豎大拇指。
這一次活動,來自春曉小學的商報小記者張子佑說:“今天學到很多關于地球和地震的知識,雖然地震很可怕,但是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