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幫忙撬自家的門鎖,短時間內籌措大量稀缺物資、向鄭州岐伯山以及武漢方艙醫院捐錢捐物...…這一樁樁無私奉獻的縮影,拼湊成了錦榮國際輕紡城商戶的愛心群像。
作為中西部地區窗簾市場的領跑者,疫情期間,這些商戶們,像一顆顆不起眼的螺絲釘,竭盡全力地默默付出,為疫情貢獻著一份份綿綿之力。

【捐錢又捐物、四處奔波找貨源,錦榮國際輕紡城完成了一場場愛心接力】
1月29日夜,一封《錦榮國際輕紡城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募捐倡議書》在商戶中轉載,一場“武漢加油、河南加油、中國必勝”的捐贈熱潮在廣大商戶、中部電商港黨支部及電商企業、河南網商園以及公司各部門員工中迸發開來。
全體錦榮人的迅速響應,一個個標注著“武漢加油”的紅包和轉賬刷爆了錦榮國際輕紡城各街區、各品類商戶的微信群。
“從發起捐贈,不到十八個小時,我們共收到捐款近30萬元。”一位工作人員激動地說:“所有捐款、捐物暫由公司統一收取,后由豫發集團聯系相關部門統一組織捐獻,馳援一線疫區。”
疫情下,豫發集團錦榮國際輕紡城的商戶們,在總經理李廣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愛心接力”。
在得知鄭州岐伯山醫院在建設過程中急需各種物資后,錦榮國際輕紡城總經理李廣,帶領商戶積極聯系上游廠家,希望籌措到更多抗擊疫情所需的貨源。他說:“能為鄭州岐伯山醫院的建設出份力,是我們的榮幸。”
據了解,在鄭州岐伯山醫院的建設中,商戶們都參與了對醫院窗簾及床簾的供貨,為醫院病房布置和迅速落成貢獻了力量。
除了為本地醫院辛苦戰“疫”添磚加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李廣還帶領著商戶們向武漢的方艙醫院籌措物資。
“我們得知武漢方艙醫院床品十分緊缺,于是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號召下,錦榮國際輕紡城同廣大商戶一起,連夜籌集了1000套床上用品(床單、被罩、枕套)和300個枕頭,無償捐贈給武漢方艙醫院,這批物資已于2月22日到達武漢市。”李廣說。
“這次疫情,真的讓我看到了錦榮國際輕紡城商戶朋友的愛心和魄力。”李廣動情地說:“他們積極行動、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我真是為擁有這么多熱心的商戶而感到驕傲!”

【為了緊急支援岐伯山醫院建設,他把店門撬了】
大年初六的這一天,錦榮國際輕紡城窗簾區一家店面的門被“撬”了。
被“撬門”的店主名叫段朝順,據了解,撬門的主意是他出的。疫情阻斷了他回店的路,沒辦法,他只能通過讓旁人幫忙,撬開門,拿出店內的物資運送到正在建設的鄭州岐伯山醫院。
段朝順說,自己在大年初五接到一個電話,鄭州岐伯山醫院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工人們加班加點,就是為了醫院能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醫院急缺1300米的藍色窗簾布匹,我當時心里真的很矛盾。”
掛上電話,段朝順有點發愁:疫情嚴重,回到老家過年期間,看到疫情相關的各種新聞,他總想做些什么,突然得知自己能幫上忙,他很激動。
可另一方面:“我在安陽滑縣老家,那段時間疫情正是嚴重的時候,村里封了路,怎么開門,我急得不行。”
除此之外,段朝順還有一個顧慮:店里庫存的這些貨,正好是客戶年前就定好的貨,說好了年后發。雖然因為疫情暫時發不了貨,可將定好的貨品送給醫院,會不會讓客戶生氣,失了誠信?
腦海中一番天人交戰,段朝順心一熱“不管了,疫情當頭,一切緊著醫院來!”
說干就干!段朝順聯系了家在鄭州市場附近的客戶朋友,拿著一把大剪刀,把店門口的鎖剪開,進店搬布!
而市場在得知了段朝順的善舉后,也在第一時間通知保衛部值班人員,與段朝順的朋友取得聯系,協助其撬鎖、搬貨、裝車。
隨后,1300余米的藍色醫用窗簾布匹被緊急運往加工廠,窗簾制成后,被安裝到了鄭州岐伯山醫院中。
看到照片中自己店里的布匹,整齊地掛在醫院里,就像一個個身著藍衣的衛士,它們雖然不太起眼,但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整個醫院的醫護人員和患者,段朝順覺得值了:“我不掙一分錢,為戰疫出一份力,真的很開心!”

【急尋緊俏貨源!他用一天半時間,找到1600米醫用窗簾床簾】
2月3日,離鄭州岐伯山醫院交付投入使用的時間還有三天,錦榮國際輕紡城的商戶翟家樂,接到了一個電話。
“岐伯山醫院馬上就要交付了,現在還急缺醫用窗簾還有隔簾。”翟家樂聽了之后,有點著急:“疫情這么嚴重,現在全國的醫院都在設置隔離區,醫用隔簾特別緊俏。”
翟家樂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醫用窗簾跟普通家用窗簾不一樣,在抗菌、阻燃、防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要求。所以,經銷商一般都不會大量備貨,基本都靠定制。
再加上,正好趕上春節,物流停運、廠家放假,怎么尋找貨源?一連串的問題,讓翟家樂傷透了腦筋。
早點協調,就多一分希望,醫院就能越快投入使用!抱著這樣的念頭,翟家樂拿起手機,一個個廠家分別聯系。同時,他還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發布貨源征集信息,與下游供貨商聯系,不放過一絲的可能性。
“哪位老板家有藍色醫用窗簾,今天能拿貨的聯系,謝謝!”“窗簾是給鄭州岐伯山醫院用的,希望有愛心的商戶把庫存取出來,原價收購,謝謝!”…...
一天半的時間里,翟家樂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手機奴”,除了吃飯休息、他一直抱著手機聯系。終于,在幾乎把鄭州所有做醫用窗簾的商戶“掃”了一個遍后,他找到了600米的現貨。
同時,他還通過柯橋的一個廠家,聯系到了500米醫用隔簾,翟家樂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在他已經打了十幾個廠家電話,一直被告知沒有貨,突然聽到一個廠家說,倉庫還有500米存貨時:“我感覺一下看到了曙光!我激動地恨不得立刻去柯橋拉貨!
不過,稍微一冷靜,翟家樂想到,疫情期間,還是用物流會更加安全。于是,他又花了3000元運費,將存貨拉了過來。
就是這樣“螞蟻搬家”式的拉鋸戰,翟家樂用一天半的時間,協調到了1600米醫用窗簾、隔簾,他興奮地對河南商報記者說:“我經常跟隨市場的錦榮公益社,參加公益慈善活動,能在這次疫情中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我很榮幸!鄭州岐伯山醫院,有我的一份力!”
【“多一條防護服拉鏈,就是對醫護人員多一重保護” 十萬條拉鏈他不賺一分錢 】
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拉鏈,卻能成為一套珍貴的防護服上不可或缺的配件。
李素林是錦榮國際輕紡城輔料區的老商戶了,他也是廣東省海華拉鏈有限公司AAK拉鏈鄭州經營部的負責人。如今,他已經在市場里經營了6年時間。
今年的春節因為疫情變得不一樣。防護物資緊缺,作為防護服上“守門員”,拉鏈一直處于缺貨的狀態。
“平時,拉鏈的銷量通常很一般。但是疫情期間,拉鏈訂單的需求量暴增。”李素林說,好些個廠家大量要貨,一時間,拉鏈快成了跟口罩一樣的“硬通貨”,供不應求。
他一直處于找貨、發貨的狀態。“必須盡全力配貨,保障客戶供應,這樣才能有更多防護服投用到抗擊疫情的一線。”李素林這樣告訴自己。
過年期間,李素林沒有休息。大年初二一早,他就帶領三個工人,來到倉庫給客戶配貨。但現貨與訂單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醫護人員用生命奮戰在前線,只要我的客戶多生產一套防護服,就能讓醫護人員多一重保護!”
不斷地協調各種資源,李素林會在疲憊休息的間隙,想到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努力一點,再多問問!”李素林常在心里這樣說。
終于,通過一周的時間的努力,他籌集了近10萬條拉鏈。對于一些量大且工廠在鄭州周邊的,李素林會開車親自送貨上門,有時候回到家已經到了后半夜。為了支持抗擊疫情,他不僅不收客戶送貨費,而且調來的貨原價收,原價出,不賺一分錢。
他們只是千家商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用行動證明:渺小的火花,眾心灼灼,匯集起來也能燃燒得滾燙;再微弱的光,也能有溫暖黑夜的力量!致敬所有戰“疫”中付出努力的每一個人,希望疫情早日散去,大家一起攜手,共賞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