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對很多人來講意味著享受閑暇的晚年生活,但對工行河南濟源分行退休員工魏蕊萍來說,這樣的生活似乎成了“奢望”。退休7年多來,她積極投身鄉村文化建設,頻繁深入廣大農村,創作出許多反映新時代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根植文化底蘊,助力鄉村振興。退而不休、初心不改,用夕陽的余暉譜寫共產黨員的本色,成為濟源扶貧戰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文化下鄉振奮百姓“精氣神”
5月22日晚,文化城南廣場上,魏蕊萍和往常一樣,帶著她的舞蹈隊成員們認真排練著舞蹈。今年已經63歲的她精氣神十足,舉手投足之間透露著優雅。年輕時,魏蕊萍就是一名舞蹈演員。退休后,她接到社區的邀請,開始義務教大家跳舞,并且成立了沁園春歌舞團。
懷著對舞蹈藝術的喜愛之情,魏蕊萍帶領舞蹈隊的全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苦練表演基本功,學習戲曲藝術,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并深入各社區以及王屋、坡頭、邵原、大峪、下冶等各鄉鎮及貧困偏遠山區進行公益演出,同時還為白血病患兒進行捐助義演。
“作為一名文化志愿者,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服務社會,豐富群眾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倍感榮幸。”魏蕊萍告訴記者,沁園春舞蹈隊常年活動在群眾中,她和隊員們以服務群眾為宗旨,走基層,展才藝,力爭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們創編了許多接地氣的舞蹈節目,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積極引領山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生活新風尚。”
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除了文化志愿者,魏蕊萍還是文化館的培訓教師,肩負著培養群眾文藝人才的重任。多年的文化志愿服務,讓她越發意識到,送文化下鄉不如讓文化直接落地生根。她說,“對于貧困地區的群眾來說,需要通過宣講、灌輸、詮釋先進的文化理念、堅定的理想信念,為他們提神提氣。所以咱們不能光送上表演,也要從田間地頭挖掘培養一批愛農村、熱衷鄉土文化、有特長的鄉土文化‘領頭雁’,真正讓文化生根發芽。”
在這樣的想法支撐下,魏蕊萍舉辦了基層文藝骨干暨貧困村文化管理員廣場舞培訓班,義務開展舞蹈培訓,搭建交流平臺,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真正實現“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培訓期間,她不斷完善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通過舞蹈節目編排、舞蹈基礎訓練等教學活動,向學員傳授了符合基層實際情況、滿足基層群眾所需、契合文化特色的舞蹈知識,切實提升了基層文藝骨干的綜合業務素質。
據統計,魏蕊萍每年培訓群眾文藝人才400余人、義務演出30余場,為推動文化志愿服務發展、創建和諧的農村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她和她的團隊也多次被評為全省優秀文化志愿者和全省優秀文化志愿服務隊。
滿心期待農村文明新風貌
文化扶貧小舞臺,脫貧攻堅大作為。從文化宣傳到愛心義演,從自創節目到搭建培訓平臺……魏蕊萍帶領著她的團隊,以文化引領,帶動更多群眾投入到基層文化事業中來,推進文化隊伍建設,豐富和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承留鎮栗子村,她積極協助村委會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文化建設水平而努力;在思禮鎮澗南莊村,她與村民一起挖掘當地村寶,尋找各村具有文化技藝、文化符號的能人。深入農村,心系百姓,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油鼓勁。
多年的志愿文化生活,讓魏蕊萍心里百感交集。“演出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服裝、道具、車輛等費用問題,也曾想過退卻,但每次去村里,老百姓都對咱特別熱情,尤其表演時看到咱老百姓期待的目光,就又給了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魏蕊萍說,作為一名黨員,就必須得嚴格要求自己,要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心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現在咱們農村的變化太大了,不但環境變好了,而且基礎設施也非常齊全。在這樣的環境下,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必然。所以,我一定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魏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