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陳詩昂

“艷貞姐,您的信來了。”G7965次的車長把信封遞下來,每天的這個時刻,是南陽東站客運員張艷貞最期待的時刻。
當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為保鐵路大動脈的暢通,張艷貞和她的愛人--方城站副站長劉文洋先后根據工作需要回到車站封閉管理。無法顧家的他們,只能將不滿三歲的孩子東東托付給親戚照看。工作上的壓力,對堅守崗位愛人的擔心,對家里年幼孩子的掛念,張艷貞每天都頂著巨大的壓力,高鐵上遞來的這小小的一封信,是張艷貞深藏心底最美好的期待。
“老婆,今天的車站人還是很少,望向街道也是冷冷清清。你那里的情況如何?防疫壓力大嗎?南陽地區毗鄰武漢,一定要做好防護。”望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張艷貞心里明白,這封簡單的信,不僅是疫情期間兩人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的連接,更是兩人在抗疫這場戰斗中堅守一線的見證。
“想要家庭幸福就必須有責任和擔當。”這是夫妻倆的共同信念。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倆人沒有選擇退縮,他們不計回報、不畏艱險,堅守一線。而在現代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么要用信這樣樸素的方式呢?
這是夫妻倆的約定:把思念、理想、信念用書面文字記錄下來。“只有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張艷貞希望未來有一天,她可以將這一摞信交給東東,告訴他爸爸媽媽在“新冠肺炎”這個敵人面前選擇了勇往直前,希望他遇到困難不要退縮,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關鍵時刻能堅定地站在人民面前的人。


張艷貞看著手機里兒子的笑臉,心酸難耐,“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呀,我都好久沒見你了。”艷貞聽著孩子稚嫩的聲音,強壓下對兒子的思念,“東東在家里有沒有調皮,有沒有好好吃飯呀?媽媽在打怪獸呢,打敗它我就能回家陪你啦。”艷貞只能玩笑著對兒子說。婆婆問道:“還沒辦法回來嗎?東東實在是太想你了。”面對母親的詢問,張艷貞無法給出回答。
她想見東東,但母親的理智告訴她,她不能見。工作性質的特殊決定了她每天要接觸南來北往的人群,她不能將這份風險帶給東東。“媽媽”隔著進站口的玻璃門,母子二人相互揮了揮手,轉過身,張艷貞的眼淚便忍不住掉了下來。她想到,兒子最近還在做眼睛的訓練,她多么想陪在東東身邊看他一點一點的進步,也實在不愿再讓年邁的父母操勞,可是肩上的責任讓她無法退縮,這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擔當與使命。
從前,車馬很慢,距離是相愛的兩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如今,在高鐵時代,在疫情之下,距離也從未將兩人阻隔。60公里,13分鐘,高鐵壓縮了兩人空間和心理的距離。20年間,中國鐵路經過6次大提速,完成了從蒸汽綠皮車到世界第一高速鐵路的轉變。所有人都是時代中的受益者,更是創造者。“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這是所有鐵路人肩上的職責和使命,他們正在創造著屬于中國鐵路的歷史、中國的奇跡。

張艷貞認真的巡視站臺、通道,確認負責的區域內沒有一名滯留旅客后,踏上了回宿舍的路,手里緊緊攥著剛剛遞下來的一封信,“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統籌:趙強
編輯: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