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如何更好地服務企業,讓企業的知識產權得到更好的保護、創新效率不斷提升?新鄉市交出了自己答卷。
今年6月,新鄉市掛牌成立了河南省首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當地的企業提供了專利申請綠色通道。
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這里已成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文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翟晨媛/圖
原來要半年,現在只需要一周
對于科技企業來說,專利申請過程,很費心、很頭疼。
而如今,新鄉的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體驗。
7月24日河南商報記者隨“六穩六保”看河南記者團來到了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在受理柜臺前,河南鋰動電源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李保鵬正在辦理新的專利申請。
“我們是研發型企業,主要圍繞鋰動力電池進行研發,2020年6月份我們提交了三項實用新型專利,7天就拿到了專利授權。”李保鵬說,拿到授權就相當于國家對這項專利的認可,之后大概一個月左右他們就拿到了實體的專利證書。
每年他們公司大概要申請70多項各類專利,以前只能通過網絡尋找一些外地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申請,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大概需要6個月。
“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申請。”李保鵬感嘆道,原來需要半年的時間,現在只需要一周。
更快的拿到專利授權,讓企業研發的技術更及時的具有了“護身符”,也就可以更快地把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產品中去。
這不僅可以提升客戶對企業的信任度、企業的競爭力、創新效率,也對整個行業的加速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預審制度,讓專利申請進入“綠色通道”
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員張靜介紹,目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平均授權周期大約20.3個月,實用新型大概6-10個月,而外觀設計則需要2-3個月。
而經中國(新鄉)保護中心預審合格的案件,發明專利的授權周期可以縮短到3個月之內,實用新型是1個月之內,而外觀設計是7-8個工作日。
這樣的速度變化是如何做到的?
專利“預審”起到了關鍵作用。張靜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在審批中有受理、初審和授權三個階段。
“很多專利都是卡在了初審階段。”張靜說,而我們可以對企業申請的專利進行預審。
預審,通俗來講,就是幫助企業對專利申請材料“做體檢”,對企業進行指導,查漏補缺,直到專利申請資料符合要求。
通過預審的專利申請,就可以進入專利審批的專屬”綠色通道”,極大地壓縮了審批時間。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布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33家,涉及18個省(區、市),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20多個產業。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是國全國第25家、河南省首家,也是截至目前河南唯一一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目前中國(新鄉)保護中心在電池和起重設備兩個專業領域具有專利預審資格。
科技企業的專利領航員
平時我們開車經常會用到導航軟件。
在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也是科研企業創新發展之路上的“導航助手”,他們為當地企業貼心地提供了“專利導航預警”服務。
“所謂專利導航預警,包含兩方面,一個是幫助企業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另一個就是幫助企業找準未來研發方向。” 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羅占新介紹,他們通過產業數據、專利數據分析,準確把握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和區域重點產業的技術與市場競爭態勢,合理推進區域新興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
早在2016年新鄉市就開啟了這項服務。當時,新鄉當地一家企業準備在墨西哥投資建廠,但意識到可能會有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在新鄉市知識產權局協調下,相關部門成專家團隊對全球相關技術文獻進行全面檢索分析,最終確定了4篇韓國邦迪公司美國分公司在墨西哥布局的專利,認定新鄉這家企業在海外建廠有專利侵權風險。
為此,該企業集團緊急叫停了墨西哥投資項目,將生產線戰略轉移到羅馬尼亞建廠。同時,該集團根據專家團隊提出的規避改進路線,在4個月內對相關技術進行了攻關改進,新申請了8件中國發明專利,其中3件發明專利在美國和墨西哥進行了PCT專利申請布局。
羅占新透露,目前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在圍繞新能源技術領域展開專利導航調研。未來將為新鄉當地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給出決策建議。
知識產權助力農民增收
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深耕,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據了解,2019年新鄉市專利申請總量、授權專利總量、有效發明專利量均為全省第三。
其實,知識產權不僅在科技領域體現著作用,在農業領域也為新鄉的老百姓謀到了真金白銀的福利。
“在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總量方面,新鄉市達到15件,居全省第一。”羅占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地理標志商品相當于給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一個金字招牌,新鄉當地已獲得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有:獲嘉黑豆、小譚胡蘿卜、輝縣山楂、原陽大米、封丘金銀花等。
有了金字招牌,這些農產品的身價也倍增。此前,獲嘉黑豆大概市場價格在2-3元一斤,有了地理標志認證,現在能賣8元一斤。這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直接的收益提高。
“據統計,獲得地理標志認證后,獲嘉黑豆的銷售額比往年增加820多萬元,小譚胡蘿卜也比往年增加230萬元。”羅占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羅占新表示,接下來他們計劃走訪一批還沒有將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做大做強的產地,協助當地梳理發現問題,把這塊金字招牌擦亮,發揮出價值,為當地百姓謀福利。
統籌:趙強
編輯:吳智星
今年6月,新鄉市掛牌成立了河南省首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當地的企業提供了專利申請綠色通道。
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這里已成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文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翟晨媛/圖
原來要半年,現在只需要一周

對于科技企業來說,專利申請過程,很費心、很頭疼。
而如今,新鄉的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體驗。
7月24日河南商報記者隨“六穩六保”看河南記者團來到了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在受理柜臺前,河南鋰動電源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李保鵬正在辦理新的專利申請。
“我們是研發型企業,主要圍繞鋰動力電池進行研發,2020年6月份我們提交了三項實用新型專利,7天就拿到了專利授權。”李保鵬說,拿到授權就相當于國家對這項專利的認可,之后大概一個月左右他們就拿到了實體的專利證書。
每年他們公司大概要申請70多項各類專利,以前只能通過網絡尋找一些外地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申請,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大概需要6個月。
“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申請。”李保鵬感嘆道,原來需要半年的時間,現在只需要一周。
更快的拿到專利授權,讓企業研發的技術更及時的具有了“護身符”,也就可以更快地把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產品中去。
這不僅可以提升客戶對企業的信任度、企業的競爭力、創新效率,也對整個行業的加速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預審制度,讓專利申請進入“綠色通道”

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員張靜介紹,目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平均授權周期大約20.3個月,實用新型大概6-10個月,而外觀設計則需要2-3個月。
而經中國(新鄉)保護中心預審合格的案件,發明專利的授權周期可以縮短到3個月之內,實用新型是1個月之內,而外觀設計是7-8個工作日。
這樣的速度變化是如何做到的?
專利“預審”起到了關鍵作用。張靜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在審批中有受理、初審和授權三個階段。
“很多專利都是卡在了初審階段。”張靜說,而我們可以對企業申請的專利進行預審。
預審,通俗來講,就是幫助企業對專利申請材料“做體檢”,對企業進行指導,查漏補缺,直到專利申請資料符合要求。
通過預審的專利申請,就可以進入專利審批的專屬”綠色通道”,極大地壓縮了審批時間。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布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33家,涉及18個省(區、市),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20多個產業。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是國全國第25家、河南省首家,也是截至目前河南唯一一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目前中國(新鄉)保護中心在電池和起重設備兩個專業領域具有專利預審資格。
科技企業的專利領航員
平時我們開車經常會用到導航軟件。
在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也是科研企業創新發展之路上的“導航助手”,他們為當地企業貼心地提供了“專利導航預警”服務。

“所謂專利導航預警,包含兩方面,一個是幫助企業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另一個就是幫助企業找準未來研發方向。” 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羅占新介紹,他們通過產業數據、專利數據分析,準確把握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和區域重點產業的技術與市場競爭態勢,合理推進區域新興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
早在2016年新鄉市就開啟了這項服務。當時,新鄉當地一家企業準備在墨西哥投資建廠,但意識到可能會有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在新鄉市知識產權局協調下,相關部門成專家團隊對全球相關技術文獻進行全面檢索分析,最終確定了4篇韓國邦迪公司美國分公司在墨西哥布局的專利,認定新鄉這家企業在海外建廠有專利侵權風險。
為此,該企業集團緊急叫停了墨西哥投資項目,將生產線戰略轉移到羅馬尼亞建廠。同時,該集團根據專家團隊提出的規避改進路線,在4個月內對相關技術進行了攻關改進,新申請了8件中國發明專利,其中3件發明專利在美國和墨西哥進行了PCT專利申請布局。
羅占新透露,目前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在圍繞新能源技術領域展開專利導航調研。未來將為新鄉當地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給出決策建議。
知識產權助力農民增收
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深耕,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據了解,2019年新鄉市專利申請總量、授權專利總量、有效發明專利量均為全省第三。
其實,知識產權不僅在科技領域體現著作用,在農業領域也為新鄉的老百姓謀到了真金白銀的福利。
“在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總量方面,新鄉市達到15件,居全省第一。”羅占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地理標志商品相當于給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一個金字招牌,新鄉當地已獲得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有:獲嘉黑豆、小譚胡蘿卜、輝縣山楂、原陽大米、封丘金銀花等。
有了金字招牌,這些農產品的身價也倍增。此前,獲嘉黑豆大概市場價格在2-3元一斤,有了地理標志認證,現在能賣8元一斤。這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直接的收益提高。
“據統計,獲得地理標志認證后,獲嘉黑豆的銷售額比往年增加820多萬元,小譚胡蘿卜也比往年增加230萬元。”羅占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羅占新表示,接下來他們計劃走訪一批還沒有將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做大做強的產地,協助當地梳理發現問題,把這塊金字招牌擦亮,發揮出價值,為當地百姓謀福利。
統籌:趙強
編輯:吳智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