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大家來嘗嘗我們村產的軟籽石榴。這石榴是個好東西呀,石榴籽能吃,石榴皮可以入藥,從葉、到皮、到籽都是寶,渾身上下都是寶呀!”會后,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抱著一大袋子石榴興奮地向大家介紹道。
自2015年以來,張河村發展“突尼斯軟籽石榴”5000多畝,實現了水清民富“雙贏”目標。
據了解,南陽市淅川縣張河村位于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水源質量對于村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開采”是這里在脫貧道路上面臨的最大的難點。
在精準脫貧方面,張河村是如何實現保護生態、經濟發展、群眾致富三方面平衡發展的?
在9月15日舉行的“河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保護生態環境、保證水源質量,是張河村的使命”
據張家祥介紹,張河村位置特殊,緊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閘,調水總干渠穿村而過,全村768戶3289人,耕地面積5386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62人。
淅川縣是丹江口水庫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丹江口水庫是首都和水渠沿線城市的水缸,是不能污染的。這里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開采。“保護生態環境,保證水源質量,是張河村的使命。”張家祥說。
據悉,為確保一池清水,在產業發展上,張河村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放棄培育多年的鮮椒、青皮豆、高糖南瓜等特色產業。在即將通水之際,將全村5000多畝土地,以每畝800元全部流轉給河南仁和康源農業公司發展種植軟籽石榴,村企共謀發展。
據介紹,自2015年以來,張河村發展“突尼斯軟籽石榴”5000多畝,實現了水清民富“雙贏”目標。
春華秋實石榴紅、生態產業致富路,張家村變“輸血”為“造血”
今年,張家村又探索林下套種種植新模式,在石榴地套種南瓜,變“輸血”為“造血”。
據張家祥介紹,通過套種南瓜,貧困戶王洪才全家三口人2020年第一批收入8530元,預計全部結束收入將達到15000多元、貧困戶楊成四家收入4760元、孫天巧家收入5452元、張澤玉家收入6400元,年末套種收入都在萬元左右,基本做到了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與此同時,在石榴進入盛果期后,企業按凈收入的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目前,以張家村為核心帶動周邊三鎮16個村連片發展石榴2萬多畝,為2000多名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提供了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的好機會。
“我們村根據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石榴產業,真正實現了‘春華秋實石榴紅、生態產業致富路’。”張家祥笑道。
編輯:陳詩昂
統籌:趙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