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瞻展
樓市降了,真的降了,但對于自住型購買者來說,買房要買價最低的么?
先別急著作答,你想一想,再想一想。
在樓市旺季,你只需要操心房子價格,開發商賺得盆滿缽滿,自然舍得在配套、景觀、產品上多投入,留個好口碑;
但當下這個淡季,虧本打折、高分銷傭金、首付分期甚至零首付,開發商為保現金回流賠錢賣房。看似你撿了便宜,但企業不是搞慈善,降價虧本必然減配,未來交房品質能好到哪去?
所謂“合成謬誤”,就是看似選盤看盤每一個節點都精打細算,尋找低到不能再低的“虧本價格”,到頭來或許將面對“建設偷工減料、資金鏈斷裂停工”的結果。
1,“斷崖式打折”要慎重
比如,某品質“地王”項目,起初大家預期價位1.1-1.2萬元/平,如今賣8000多元/平起,是不是感覺很賺?
(土地款)樓面價7500元/平,融資成本取中間數10%,假設一年后資金流回正開始還款,此時,地價+融資利息7500*1.1=8250元/平;
加上建安成本2500元/平,樓面價已達10750元/平;
這還沒完,建售樓部樣板間、營銷人員工資社保、項目營銷宣傳,這些運營成本算10%,樓面價已達11027元/平;
別忘了還有相關稅費,按10%算,也就是開發商至少得賣到11336元/平,才能不賠不賺。
如今就按均價9000元/平計算,也就是每平虧2000多元,15萬方的建筑面積就得虧3個多億。
別急!分銷傭金還沒算!遠郊盤4-5個點,全部算下來也是大幾千萬,這部分吃的可是開發商的純利潤!
這樣算下來,一套100平的房子,開發商虧25萬上下。
開發商為啥要虧本賣房?因為回不來款公司就over了。
四季度信貸額度收緊,融資渠道資金追索嚴防流入地產業;但到期的貸款得還、員工工資得付,稍有個閃失哪筆貸款還不上,信用失信就全盤崩塌。
所以,低價拋售存貨,回籠現金,只是斷臂求生。
開發商虧了你就賺了?別太天真好不好!
土地款、融資利息、員工工資、相關稅費,甚至分銷傭金,哪個能省?哪個能拖?
思來想去,能減的,也只有建安成本了!
涉及建筑安全的樓宇主體結構,大體上,寧肯虧錢也不敢省!
但裝修用材、電梯、防盜門、大堂、園林景觀、人性化配置……是不是能省則省。
一個項目越是虧錢,開發商就越不愿意再多做投入,這不難理解吧?
現在買特價房賺到的,未來會不會在交房維權上賠回來???
2,項目停工爛尾風險要當心
其實,只要能項目不停工,能按時交房,不管好壞你都得謝天謝地,
但對于那些明擺著已經有停工、延遲交付、資金鏈緊張先例的項目,你還要圖便宜搏一搏,那就真是“豪賭”了。
比如據某地產媒體報道,金水北某個因停工維權、延遲交房而出名的項目,十一期間竟有300多組來訪,近30套成交。
您這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銀,給房地產企業續命。與房企共命運,這賭的有點大。
猶記得2016年9月那會兒,小高曾報道過鄭州市西三環冉屯路口東南角的唯棠項目無證售房。
當時文章里寫得明白:2014年8月該樓盤就以“西郡80派”為名內購認籌,后因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停工退款,時隔一年多又更名為唯棠“借尸還魂”,而且是連土地使用證都沒有就開盤售房,問題極大。
稿件發出當時,售樓部閉門消停了一陣,但到2017年,售樓部開張又妥妥收割一波韭菜。
再說樓市商報持續報道的爛尾樓?福城,2014-2015年就開始無證內購,隨后就有項目問題爆出,但直到2017年、2018年,還有購房者花幾十萬首付款、轉讓費購房入場,現如今交房仍遙遙無期。
而在如今,房企從金融市場融不到錢,市場差到期房都快變成現房了還賣不出去。頭部企業尚戰戰兢兢,中小房企承壓更甚。
待到今年12月底,走投無路下,說不定還真就有小企業打折打到“給錢就賣”。
正如2017年時的唯棠、2018年時的?福城,低價搶收只是為了一時續命。未來怎樣,哪管!
3,“零首付”請千萬注意
越是靜淡市買房,越要多個心眼。
多走多看多聽是沒錯的,不過分銷小哥極力推薦的,恰恰可能是傭金點數最高的項目。
開發商利潤一般在10個點上下,如今降價賣房利潤更薄,從中還要再分出1到5個點傭金給分銷,開發商不賺錢憑啥給你升級配置?
另者,傭金越高說明項目不好賣,反過來開發商落袋利潤更低,這就是惡性循環,最終結果可不就是你那延期交房又問題疊出的新房。
這其中最需要提醒的,是“零首付”。
“零首付”的實質是高評高貸,比如一套70萬的房子,開發商給銀行一份假合同虛標至100萬,這樣就能貸出70萬。
看似你掏個定金,無需首付就能買房,但相當于首付款變成了更高的月供,每月還款壓力增加,一旦自身經濟條件有變,斷供超期,房子被收,到頭來可是錢房兩空。
而且原本70萬成交的房子開出100萬的發票,表面上,房企利潤就大大增加,一旦利潤超過20%,需要支付的土地增值稅就是個天價數字。
開發商舍得用如此“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手段賣房,足可見其當下現金流有多緊張,這么看來,“零首付”是不是也就沒那么香了?
結語
所以說,旺季買房,你要應對的只是“想多賺點錢”的開發商;淡季買房,你面對的開發商已是“努力活著,先不要死”。
股市里不要賺最后一塊銅板,樓市里不買最便宜的房子,因為,你抄的可能不是“底”,而是與項目一起攜手入坑。
但往往,克制自己的“抄底”貪念,比應對開發商賺錢的貪念,更難。
那么,在如此市場環境下,如何去偽存真找出“還算有戲”的項目?我們下期再講。
編輯:楊桂芳
統籌:趙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