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運動,鄭州修建了二七紀念塔,如今,這里已成為鄭州的重要地標和名片。
歷史深深刻在城市的角落里,精神則永遠昂揚在時代的印記中。鄭州二七紀念塔,便是這樣一個承載了紅色精神的傳承之地。
52人被害、300多人受傷……“二七大罷工”震驚中外
走進二七紀念塔,看著眼前陳列的種種資料,記憶迅速被拉回曾經的歷史時光。
1923年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普樂園(今鄭州二七紀念館),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工會,大會遭到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竭力阻撓。
2月2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發表罷工宣言,并提出了五項條件。
2月4日,全總罷工委員會一聲令下,全路2萬多工人立即停止所有的工作,舉行大罷工,使長達1200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陷入癱瘓。
2月7日,全路罷工工人遭到軍閥的武力鎮壓。在這場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高斌、施洋等人英勇就義,最終共有52人被害,300多人受傷,1000多人遭到開除,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慘案,史稱“二七大罷工”。
10月15日,短暫恢復的工人運動又遭摧殘。鄭州鐵路工人領袖汪勝友、司文德被殘忍殺害,頭首懸掛于桿七日。二七紀念塔的連體雙塔結構,也正是為紀念緬懷二人而設計。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雖以失敗告終,但工人的生命和鮮血激勵了全中國的人民不畏艱難,奮起抗爭。
全年共接待觀眾86萬人次,傳承屬于鄭州的榮耀和自豪
鄭州二七紀念館講解員樊路瑤介紹,鄭州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策源地之一,素有“二七”名城的稱號,1971年,在“二七”烈士殉難地建立的二七紀念塔,正是這個英雄城市的象征。
一對年過七旬的夫妻,登上二七紀念塔,站在烈士遺像前,駐足良久:“我們是從洛陽過來的,到了鄭州直奔二七塔,就是為了向革命先烈獻上敬意。”
二七紀念塔與鄭州這座城市緊密相連,二七塔的發展與城市的成長亦是相伴而行。
星移斗轉,“二七”舊址猶在,二七紀念塔巍然屹立,周邊環境卻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舊貌變新顏。
環繞二七紀念塔的“二七商圈”,成為鄭州最具經濟貿易活力的區域之一。迎亞運、迎奧運、迎港澳回歸、慶申遺成功……二七紀念塔見證著鄭州向現代化城市邁進的步伐。
“在‘二七’工人身上,集中體現出了不怕犧牲、團結奮斗、聽黨話跟黨走的精神品質。”在鄭州二七紀念館學術研究部主任龐倩華看來,隨著時代發展,二七精神被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二七精神既是一種拼搏奮斗、自強自立的精神,也是一種嫉惡如仇的美好品質,“每個人對二七精神的理解都是獨特的。”
鄭州二七紀念塔,與二七紀念堂、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北伐戰爭博物館、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等近現代文物建筑和優秀建筑,一同由鄭州二七紀念館管理,它們共同組成了鄭州市紅色文化和近現代文化主題博物館體系。
據統計,鄭州二七紀念館全年共接待觀眾86萬人次;省、市各機關黨政團體、各企事業單位、學校等410家,2.4萬余人次;為社會各界提供義務講解服務1100余場次,創歷史新高,受到社會各界觀眾一致好評。
“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標志與名片,感染著走進它的你、我、他。”龐倩華表示,在這里,有中國工人階級堅強不屈的斗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融入每個人的思想之中,通過城市不斷跳動著的脈搏,將屬于鄭州的榮耀和自豪永遠傳承。(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