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 通訊員 婁璞 劉博聞 文/圖
圍繞商都歷史文化核心區、高端商貿創新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民族團結模范區發展定位,遵循文化立區、產業興區、基礎強區、生態靚區四條戰略路徑,鄭州市管城區將實現以商都歷史文化區為引領的全域城鎮化統籌老城復興和新城拓建。
回望“十三五”,管城區主動融入中部崛起、對外開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融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大局,精準定位、系統謀劃,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闖出了“管城路徑”。
立文化主干
厚植底蘊、傳承創新中提振“管城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管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轄區文物資源200余處,是商都歷史文化核心區,是當之無愧的鄭州歷史文脈。
回望“十三五”,管城區始終堅持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在厚植底蘊、傳承創新中提振了“管城自信”。緊盯文化這一區域發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本著讓鄭州作為八大古都的底氣底蘊充分彰顯的初衷,迎難而上,果斷開啟商代王城遺址板塊征遷建設。
堅持同頻共振,經過500多個晝夜的持續攻堅,圓滿實現6296戶、85萬平方米征遷清零,騰退土地960余畝,開創了鄭州歷史上中心城區連片棚戶區拆除最大體量。
堅持規劃引領,突出文化彰顯、要素統籌、尺度優化、文旅融合,招攬國內外頂尖設計機構,高標準完成商代王城遺址板塊設計規劃。
堅持全景建設,推出了深度銜接王城遺址核心區的“六街六片區”建設,對3平方公里起步區實施全域開發,打造充滿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區”,補齊功能短板,暢通兩個循環,做優做強主城發展平臺。
樹新發展理念
搶抓機遇、大干快上中增強“管城實力”
唯有求新,方有突破。五年來,管城區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凝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在搶抓機遇、大干快上中增強了“管城實力”。
狠抓政策協同,著力扭轉房地產“一枝獨大”的被動局面,出臺了扶持產業發展的“1+3”專項工作方案,以及文化、商貿、物流等“1+7”重點產業扶持意見,持之以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區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0.2∶26.2∶73.6調整為2019年的0.1∶23.8:76.1,現代服務業成為推動全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堅定開放創新,萬科印力等國內外500強、行業領軍企業順利入駐,引進境內域外資金631億元;外資外貿逆勢增長,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1億美元,出口創匯278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4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9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創新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對外開放格局更加宏闊。
成功創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五年來,管城區堅持以金岱科創城板塊為載體,把創新擺在管城發展的重要位置。
初步統計,2020年,管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4億元,是2015年的2.06倍,年均增長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3.96億元,按同期口徑換算,是2015年的1.28倍,年均增長6.3%……其他指標均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預定目標,全區經濟發展實現了總量和增速“雙跨越”,區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筑牢城市基礎
增強能級、提升內涵中夯實“管城基礎”
“每次來管城,總能看到新的變化,有新的感受。”走在管城區的城市干道、街區小巷,大家不禁會有這樣的感慨。
五年來,管城區始終堅持把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平臺精心打造,在增強能級、提升內涵中夯實了“管城基礎”。
堅持規劃引領、重點突破。歷時三年,完成“兩鄉總規”調整,南曹、十八里河撤鄉(鎮)設辦。四環高架、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等重大市政工程建成投用,紫荊山路長江路組合立交開工在即,城區框架基本定型。
堅持前瞻謀局、干在當下。小李莊火車站規劃獲批在即,年內有望啟動建設;推動軌道交通1、2、3、4、5、6、12號線布局管城,中心城區地鐵密度可與上海比肩;累計完成支路背街改造128條,新建續建道路70條,打通斷頭路23條,域內暢通、域外連通的出行格局加速構筑。
堅持老城復興、做優承載。推動55家傳統商貿市場外遷,騰退土地2700余畝,推動金岱科創城厚積薄發;533個老舊小區、9個棚戶區改造全面啟動。
堅持新城拓建、做大格局。在南部新區,謀劃了25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的拆遷改造。一次性啟動近10平方公里的“六村聯動”改造,建成區面積拓展至73.45平方公里,擴張速度在鄭州主城五區中領先。
提升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進程中提升“管城溫度”
冬日午后,陽光照在改造后具有民國建筑風貌的平等街,街角的游園里,老人們曬著太陽、聊著天。五年來,管城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進程中提升了“管城溫度”。
堅持擴大投入。按照年均12.2%的增速,累計投入123.2億元,回應群眾的急憂盼難。突出就業優先,累計新增就業7.6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攻堅美好教育,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名校托管,一舉扭轉管城教育洼地的不利局面;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2所,新增學位3萬多個,中小學午餐供應和課后延時服務實現全覆蓋。
聚焦普惠醫療,狠抓衛生和疾控體系建設,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更加高效,公立醫院藥品耗材加成全面取消,新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7家,獲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
力保住有所居,十里鋪等11個安置區全面竣工,4.4萬名群眾喜遷新居;4625套公共租賃住房建成投用,300套用于解決教師住房問題,開全市先河,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點贊。
“一二三四六”,管城區繪就“十四五”藍圖
1月16日,管城回族區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管城發展的目標路徑,概括為“一二三四六”。
一個目標:以實現“古都新生”為總目標,擦亮“人文管城、魅力商都”城市名片。
兩個爭先:在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機遇中奮勇爭先。
三大支撐:以商代王城遺址、金岱科創城、小李莊火車站三大核心板塊建設為支撐,打造管城發展重要增長極。
四大定位:加快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展示區、國家中心城市現代綜合樞紐經濟示范區、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轉型樣板區、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四條路徑:文化立區、產業興區、基礎強區和生態靚區。
六大提升:經過“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實現綜合實力、城區功能、文化實力、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六個提升。
“重任在肩,我們責無旁貸;目標在前,我們義無反顧。”管城區委書記虎強表示,管城區將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走好具有管城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朝著“古都新生”的宏偉目標昂首闊步、奮勇前行,為鄭州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編輯 施尚景)
圍繞商都歷史文化核心區、高端商貿創新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民族團結模范區發展定位,遵循文化立區、產業興區、基礎強區、生態靚區四條戰略路徑,鄭州市管城區將實現以商都歷史文化區為引領的全域城鎮化統籌老城復興和新城拓建。

回望“十三五”,管城區主動融入中部崛起、對外開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融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大局,精準定位、系統謀劃,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闖出了“管城路徑”。
立文化主干
厚植底蘊、傳承創新中提振“管城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管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轄區文物資源200余處,是商都歷史文化核心區,是當之無愧的鄭州歷史文脈。
回望“十三五”,管城區始終堅持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在厚植底蘊、傳承創新中提振了“管城自信”。緊盯文化這一區域發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本著讓鄭州作為八大古都的底氣底蘊充分彰顯的初衷,迎難而上,果斷開啟商代王城遺址板塊征遷建設。
堅持同頻共振,經過500多個晝夜的持續攻堅,圓滿實現6296戶、85萬平方米征遷清零,騰退土地960余畝,開創了鄭州歷史上中心城區連片棚戶區拆除最大體量。
堅持規劃引領,突出文化彰顯、要素統籌、尺度優化、文旅融合,招攬國內外頂尖設計機構,高標準完成商代王城遺址板塊設計規劃。

樹新發展理念
搶抓機遇、大干快上中增強“管城實力”
唯有求新,方有突破。五年來,管城區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凝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在搶抓機遇、大干快上中增強了“管城實力”。
狠抓政策協同,著力扭轉房地產“一枝獨大”的被動局面,出臺了扶持產業發展的“1+3”專項工作方案,以及文化、商貿、物流等“1+7”重點產業扶持意見,持之以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區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0.2∶26.2∶73.6調整為2019年的0.1∶23.8:76.1,現代服務業成為推動全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成功創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五年來,管城區堅持以金岱科創城板塊為載體,把創新擺在管城發展的重要位置。
初步統計,2020年,管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4億元,是2015年的2.06倍,年均增長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3.96億元,按同期口徑換算,是2015年的1.28倍,年均增長6.3%……其他指標均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預定目標,全區經濟發展實現了總量和增速“雙跨越”,區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增強能級、提升內涵中夯實“管城基礎”
“每次來管城,總能看到新的變化,有新的感受。”走在管城區的城市干道、街區小巷,大家不禁會有這樣的感慨。

堅持規劃引領、重點突破。歷時三年,完成“兩鄉總規”調整,南曹、十八里河撤鄉(鎮)設辦。四環高架、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等重大市政工程建成投用,紫荊山路長江路組合立交開工在即,城區框架基本定型。
堅持前瞻謀局、干在當下。小李莊火車站規劃獲批在即,年內有望啟動建設;推動軌道交通1、2、3、4、5、6、12號線布局管城,中心城區地鐵密度可與上海比肩;累計完成支路背街改造128條,新建續建道路70條,打通斷頭路23條,域內暢通、域外連通的出行格局加速構筑。
堅持老城復興、做優承載。推動55家傳統商貿市場外遷,騰退土地2700余畝,推動金岱科創城厚積薄發;533個老舊小區、9個棚戶區改造全面啟動。

提升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進程中提升“管城溫度”
冬日午后,陽光照在改造后具有民國建筑風貌的平等街,街角的游園里,老人們曬著太陽、聊著天。五年來,管城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進程中提升了“管城溫度”。
堅持擴大投入。按照年均12.2%的增速,累計投入123.2億元,回應群眾的急憂盼難。突出就業優先,累計新增就業7.6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攻堅美好教育,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名校托管,一舉扭轉管城教育洼地的不利局面;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2所,新增學位3萬多個,中小學午餐供應和課后延時服務實現全覆蓋。
聚焦普惠醫療,狠抓衛生和疾控體系建設,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更加高效,公立醫院藥品耗材加成全面取消,新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7家,獲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
力保住有所居,十里鋪等11個安置區全面竣工,4.4萬名群眾喜遷新居;4625套公共租賃住房建成投用,300套用于解決教師住房問題,開全市先河,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點贊。

1月16日,管城回族區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管城發展的目標路徑,概括為“一二三四六”。
一個目標:以實現“古都新生”為總目標,擦亮“人文管城、魅力商都”城市名片。
兩個爭先:在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機遇中奮勇爭先。
三大支撐:以商代王城遺址、金岱科創城、小李莊火車站三大核心板塊建設為支撐,打造管城發展重要增長極。

六大提升:經過“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實現綜合實力、城區功能、文化實力、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六個提升。
“重任在肩,我們責無旁貸;目標在前,我們義無反顧。”管城區委書記虎強表示,管城區將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走好具有管城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朝著“古都新生”的宏偉目標昂首闊步、奮勇前行,為鄭州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