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頂山市魯山縣馬樓鄉永樂村,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正為柳編準備著。浸泡一夜的圓潤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柳條乖乖地臥在老人面前,好像等待柳編老人幫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人老了,手不靈活了,干活也慢了,如果有人想學我愿意教他。”80歲的孔凡本邊說邊拿起一根柳條。
孔凡本是永樂村堅持柳編手藝中為數不多的一個,并且也是年紀最大的了。他從15歲開始就跟父親學柳編手藝,當時因為有這一“手藝”,家里日子過得還不錯。
據了解,柳編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活動,以柳條為主要原料的編織工藝品和實用品。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柳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0多年前,永樂村的大部分村民靠柳編為生,那年代廠礦多,編織的柳帽供不應求,村民們每天都在忙著編織。“當時,每人每天最少能掙20元,干勁兒可大了。”說到高興處,孔凡本眉眼里都是笑意,加上家家戶戶都用筐啊、簍啊、笆斗、簸箕的,這些也是家庭必備的家什,所以那時柳編生意特別好。
永樂村的柳編這一“老手藝”是有溯源的,據傳200多年前,一柳編男子逃荒至永樂村,把這手藝傳授給村民,大家稱他“柳匠”,從此柳編成了村民們維持生計的法寶。“柳匠”去世后,村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村頭,“柳匠墳”至今猶存,就這樣柳編“老手藝”在永樂村世代傳承。
如今,孔凡本已到耄耋之年,還在堅持這項老手藝。他家院子里東墻下有個地下室,室內距離地面一米多高,他在這里一堅持就是60余載。“干這活不能見風和光,只能在地下室干,編織時還不能坐,只能蹲著。”孔凡本說,他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在木條間慢慢穿梭,身邊的直錐、槽錐、勾錐、三槽木錐、四槽木錐、鐮刀、劈刀等做柳編的工具一應俱全。
在孔凡本的堂屋,角落里放著編織好的笆斗,簸箕、提斗等,每件器具看上去都是那么精美、結實耐用。“10年前村里還有20多個村民做柳編,而今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不愿靠這一手藝掙錢了,大部分都出門打工了。”永樂村黨支部書記董天福說,現在的用戶也少了,這一傳統手藝正面臨消失。現在村里做柳編的除了孔凡本,還有王中海、陳相林、趙黑吞、趙羅子4人,這4人中年紀最小的也有50多歲了。“我們要想辦法讓柳編這項‘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