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河南鹿邑姑娘王妙,是個“瓷娃娃”,出生14天就被診斷為成骨不全癥(也稱脆骨癥),普通的一次噴嚏,就能引發一次骨折。這些年來她骨折過上百次,往往是一處未痊,另一處又斷掉了。
可她不甘向命運低頭,“我想證明,我不比任何人差。”如今她用手中的針線編織希望,不僅如此,她還帶領農村留守婦女,闖出一條屬于她們的路。
王妙織的娃娃
【8歲,第一次自己邁出家門】
小時候的王妙,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她只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連正常走路都無法自己完成,稍一使力,就會骨折。
出門上學、和小伙伴們追逐嬉戲,對她來說更是遙不可及。大多數時候,她的活動范圍不超過房間里那張一米寬的小床,房頂上木頭的紋理刻在她的腦海里。
喝水、上衛生間都需要媽媽照顧,王妙常常很自責,“那時候家里就靠著媽媽種棉花掙錢,怎么有時間照顧我。”所以王妙就常常忍著不喝水,“這樣就可以少上廁所。”
但王妙還是“想要試著自己走走”,可是她只要起身稍稍用力,腿骨就會發生斷裂,“腿現在像弓一樣,已經斷了4次了。”斷裂處生長起來的骨痂堆積在那里,王妙的雙腿始終沒有康復。
無奈之下,王妙進行了兩次康復手術,截掉了四截骨痂,并打上鋼釘。村里人都知道她患病,總有人會問,“怎么照顧呀?”“這個病也沒法治。”王妙常常覺得心里難過,“他們還會當我的面說這些話,我也會傷心。”
大一些后,王妙也想要出去轉轉,趁媽媽不在家,她反復嘗試走出家門。身高1.2米的她,腿比家中的門檻高不了多少,經過反復嘗試,她才得以掌握跨過門檻的“小妙招”。
“先用手撐著門檻,把一條腿抬過去,坐在門檻上,再把另一條腿抬過來。”每次跨出家里的門檻,都要花上十幾分鐘,在王妙的印象中,8歲,她才能自己邁出家門。
王妙織的零錢包
【像史鐵生一樣,做個有用的人】
弟弟初中時,王妙已經十幾歲了,媽媽不再種棉花了。為了維持生計,母女倆開始梳羊毛、在村口把麥稈扎成辮子換錢。盡管那時的王妙還十分“脆弱”,但她還是想為這個家做些什么。
“一斤羊毛就幾毛錢,我一天只能梳半斤,一捆麥稈也只能賣幾分錢。”雖然不多,但這已經讓王妙十分開心。漸漸地,她覺得自己的手臂有力了起來,每天能梳6斤羊毛了。
從半斤到6斤用了多久?王妙輕描淡寫地說,“兩年。”
王妙正在編制作品
為了能多賺些錢,王妙和媽媽對羊毛進行了“深加工”,直接把捆扎好的“成品”羊毛賣給廠家制成化妝刷,一公斤能賣到30元。
這30元不是好掙的,需要把羊尾毛一根一根清洗干凈,挑選出優質的捆扎成一束,梳開,上鍋蒸,再梳開,反反復復需要十幾道工序,幾天才能做出一公斤。
史鐵生在《合歡樹》中這樣寫道,“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
王妙在弟弟的作文書上看到這篇《合歡樹》時深有感觸,她買回了《我與地壇》這本書,也在自家院子里栽了一棵合歡樹,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
她想像史鐵生一樣學著寫文章,但是王妙會寫的字不多,發表在雜志上的自述,是她唯一被選中的文章,賺了80元稿費,她用這筆錢為自己買了一副拐杖。
王妙在工作室教女學員學習編織
【23歲,從針織玫瑰中看到新轉機】
2015年時,王妙迎來了新轉機。
那年4月,王妙來到天津做第二次修復手術,被醫生拉進了一個康復群。“天津太陽雨小課堂編織課程”的字樣出現在微信群中,引起了王妙的注意。其實早在王妙剛來到天津時,就在圖書館里看到了教編織的書籍,“但是上面的符號我都看不懂,這個課剛好講解了針法符號。”
此后王妙在病房里織起了小玩偶,并第一次通過編織掙到錢。同院病友英子也和王妙一起編一些小物件。
5月的一天,王妙和英子帶上編織用的“家伙”,坐著輪椅來到天津的街上售賣事先編好的中國結手鏈和針織玫瑰,見人就問:“買一朵玫瑰花吧,手工編織的。”隨后,兩人在買早餐的小攤旁邊支了個攤,邊鉤邊賣,短短兩個小時,就賣了300元。
回來時起風了,忽然下起雨,街頭,兩人把輪椅搖得很快,爽朗的笑聲灑滿街道。
王妙在工作室教女學員學習編織
【帶留守婦女做手工開設免費網絡課堂】
回到家鄉鹿邑后,王妙開始認真學起編織。“我媽媽的手很巧,會織毛衣,還會織一些民族風格的毯子。”王妙耳濡目染,所以學起來很快。
每天,她都坐在電腦前學習,從早上5點到凌晨一兩點,王妙樂此不疲。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妙會編的小物件越來越多,杯墊、抱枕、帽子、手套,兔子、長頸鹿……彩色的毛線點亮了她原本灰暗的生活。
2019年的一個下午,王妙像平時一樣在丈夫的修理店前織康乃馨,一位中年婦女被吸引過來,“我可以學嗎?”王妙回答:“當然可以。”
那是王妙收的第一個“學生”,剛好她接了一個工廠的手工玫瑰花訂單,倆人便搭伴做起了手工,“5元錢一朵”,雖然不多,但王妙覺得很有意義。
也是那一年,手工工作室成立了,來學習手工編織的人也從開始的一兩個變成近100個。王妙帶著大家一起創業。
這些女學員中的大部分是留守婦女,她們被要求待在家中照顧孩子和老人。“她們沒法去鎮上工作,不然家中幾個孩子就沒人管了。”王妙無奈地說。
王妙的手工編織給她們灰暗的生活帶來一絲色彩,但家人的不理解又一次把她們拉進深淵,“你不在家帶孩子,來做這些能賺幾個錢。”這些是五千萬農村留守婦女的縮影。
但在王妙這里,這些媽媽們有了新身份——“自己”,她們活得更精彩,走得很堅定。
現在,王妙已經是手工藝品縣級非遺傳承人,并且已經小有名氣。“成名”之后的她還不忘授人以漁,錄制編織課教程傳到騰訊課堂,“都是免費的。”能幫助更多人找到生活的方向,是現在的王妙最想做的事情。
目前,騰訊課堂上王妙的鉤針編織課報名人數已近1000人,“希望”在一來一回的針法中和彩色的毛線間延續。
【征集】
愛心永遠在路上。河南商報聯合豫發集團、錦榮公益社、錦榮國際輕紡城,共同推出愛心公益行活動。
如果你想幫助“瓷娃娃”女孩王妙,歡迎聯系河南商報記者。河南商報熱線:0371-86088666。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