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張新友
小麥育種專家、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許為鋼
編者按: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黨中央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種子”成為全國兩會上的熱詞。種子問題為何引起高度關注?我們又該如何打贏這場種業翻身仗?本期《總編有約》,邀請兩位重量級專家,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王 珂
農業現代化 種子是基礎
主持人: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剛剛發布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就“打好種業翻身仗”進行了安排部署。今年全國兩會上,“種子”又成為熱詞,那么,黨中央、國務院為何要突出強調“種子問題”呢?
小麥育種專家、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許為鋼
許為鋼:黨中央、國務院強調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這是基于我們國家深層次發展而提出的農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它取決于我們的國情和我們在全世界農產品供給關系中的地位。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產品消費大國,也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但是我們的農業生產資料如果要完全滿足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還存在著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種子作為農業生產的最根本的內因,充分發揮品種的創新能力來解決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需要,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們在口糧上實現了自給自足。但是,部分果蔬、部分畜禽產品的自有品種比例就低一些。如果國際市場有風吹草動,出現極端“卡脖子”現象,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會受到影響。因此,黨中央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要“打好種業翻身仗”。
主持人:河南是農業生產大省,小麥又是河南的第一大農作物。您是全國知名的小麥育種專家。目前我們在小麥育種方面有哪些新成就、亮點,還有哪些“卡脖子”的問題?
許為鋼:河南小麥種植面積是8000多萬畝,按行政區劃來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域,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美國的小麥平均畝產是240公斤,中國的小麥平均畝產是360公斤,我們河南的小麥平均畝產是441公斤。就是說,我們河南小麥的單產水平顯著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與歐洲一年只種一季小麥的地區處于同一個水平;我們的小麥產量取得了歷史性的持續突破。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河南省的小麥品種在科技創新上,獲得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全國小麥主產區中名列前茅。但還要看到,在優質發展、綠色發展方面,我們還需要下大功夫。要提高小麥對肥、水的利用效率,減少農藥使用量,實現產量、質量、效率的有機統一。破解種子上的“卡脖子”問題,就要在高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優質發展、綠色發展。
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
主持人: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種業大省,然而種業發展的鏈條并不均衡,呈現出冷熱不均的局面。無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還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我們都必須高度重視種子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張新友
張新友:當前,種業發展遇到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加快種業發展,我認為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種質資源是種業發展的基礎,搞好種業,首先應從種質資源抓起。我國目前收集保存了50多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其中,河南省有37000多份,但是這些種質資源多數是在育種過程中形成的,國外和古老的農家種質資源比較少,對種質資源的研究利用也不是很充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育種水平的提升。
第二,利用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這個重大機遇,推動河南種業進入國家領先行列。目前我省正在牽頭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它的目標就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解決種業領域“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打造種業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機會,把這個中心建設成全球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我國種業體制機制改革的示范樣板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
第三,培育種業龍頭企業。我國種業企業很多,有7200多家。河南是種業大省,目前有種業企業將近700家,但是,種業企業“散、弱、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大約80%的種業企業沒有研發隊伍,缺乏創新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培育一流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
第四,建設高水平的種子基地。河南是用種大省,也是種子生產大省、供種大省。我們每年小麥、花生種子的生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8%和30%,不僅滿足本省需求,還是黃淮海地區重要的種源。下一步,要繼續把我們的種子基地建設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五,大力優化種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種業發展需要全方位的政策支撐,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在創新方面不僅政府要加大投入,還要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支持種業研發。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大對侵權的打擊力度,使企業愿意在育種研發方面加大投入,確保農民用上真正優質的品種。
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切實加大種業的創新力度、提高種子生產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河南人的貢獻。
主持人:謝謝張院士,剛才您說到河南種業企業普遍呈現“散、弱、小”的狀況,省農科院在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比方說有針對性地扶持一些龍頭企業?
張新友: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省農科院一直高度關注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創新并轉化種業科技成果。我們轉化科技成果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在全省創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示范基地,比如延津小麥、正陽花生、蘭考蜜瓜等基地,通過基地的示范作用,讓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能夠看得到、學會用。二是通過創辦科技企業來轉化科技成果。如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省農科院牽頭,聯合全省20余家科研單位以及投資基金建立的種業龍頭企業,是全國首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和中國種業信用明星企業。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尋求主板上市,它是我們轉化科技成果的一個重要載體。
主持人:兩位嘉賓生動而又翔實的講解,讓我們明白了為何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以及如何打贏這場翻身仗,既讓我們了解了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又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感謝你們!
我們河南是農業大省,多年來積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穩地扛起了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種業發展,功莫大焉。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種業翻身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立新功。(文字整理 高長嶺)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