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南,黃河北,坐落著一座不起眼的小鎮——河南省輝縣市冀屯鎮。沒有人想到,這個曾經的傳統農業鎮,竟會發展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地,擁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等響當當的名片。
3月11日,趙化錄(右)走訪冀屯鎮食用菌園區示范基地。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這一切,和冀屯鎮黨委書記趙化錄息息相關。自1998年來到冀屯后,趙化錄在這里一干就是23年。發展經濟支柱產業、創新基層治理方法、全心全意服務群眾……趙化錄像一個魔術師,完成了點“石”成金的奇跡。
3月12日,趙化錄(右二)在冀屯鎮社區治理的會議上了解工作進展。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沒有松懈與倦怠,始終初心不改。23年間,趙化錄為何能夠“越干越有勁”?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民知道答案。
魄力:“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
今天的冀屯,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可在23年前,這個傳統的農業鎮甚至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33個村全是砂石土路,群眾都在土里刨食,有的連房子都蓋不起。擺在趙化錄面前的,是一個誰都不愿接手的“爛攤子”。
“我記得剛來時,一次開村支部書記會,有個村支書遲到了半個小時。我批評他,他卻反駁說‘剛下完雨,村里的路都走不成,我是扛著自行車過來的’。修路,成了我心中第一件必須解決的事情。”趙化錄說。
“寧愿掉下幾斤肉,也得一年修上幾條路。”這是趙化錄當時的決心。鄉鎮財力無法支撐,趙化錄就發動集體、個人、社會多方力量出資出力。三年時間,冀屯鎮終于實現了水泥道路村村通。
路修通了,可冀屯鎮依舊沒有像樣的產業。趙化錄用半年多時間把全鎮33個村跑了個遍,和群眾探討增收門路。在麻小營村,村民曹永軍種的三座食用菌大棚引起了趙化錄的興趣。“一家一個棚,一年就是一個萬元戶!”發展食用菌產業——趙化錄找到了冀屯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干部帶頭,群眾跟上,冀屯鎮掀起建棚高潮。2003年,冀屯鎮食用菌大棚達到1萬多座,實現了戶均1座棚。為了擴大銷售,趙化錄帶著鎮干部到北京、武漢、鄭州等地找市場。食用菌批發的時間集中在凌晨,他們冬天裹著軍大衣,挨家挨戶發宣傳單、談客戶。“食用菌的銷售網絡,就是在我們手遞手發傳單中建立起來的。”
這是3月12日拍攝的冀屯鎮食用菌園區示范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食用菌產業要實現現代化生產,必須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為了尋找企業,趙化錄又四下廣東,一開始企業大門都進不去,如今冀屯鎮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集散地,日產金針菇300噸。全鎮60%的勞動力從事食用菌產業,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
“‘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是輝縣人干事的秉性,趙化錄就有這股脾氣和韌勁。”跟著趙化錄干了近20年的冀屯鎮干部李玉忠感慨地說。
創新:“三項制度”贏得民心
“民情日記”“代理代辦”“扶貧幫帶”是趙化錄探索出的基層治理新模式。而這三項制度的發端,則源于他的一次走訪。
3月12日,趙化錄在辦公室內寫民情日記。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益三村村民任金明是村里的能人,精通農業機械制造技術。可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用地不足成了制約他的難題。走訪中,任金明向趙化錄訴苦:“我也想放個響雷,可沒有地方放。我的廠子總共二畝大,想發展也不可能。”
任金明本以為只是說說,可趙化錄把他的話記在心里。在趙化錄的支持下,任金明得到8畝企業用地,現代化廠房終于建了起來。這件事也引起趙化錄的深思:“全鎮還存在多少類似問題?如何形成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效機制?”
2013年,冀屯鎮探索建立民情日記制度。趙化錄要求鄉鎮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記,走村訪戶記錄群眾的酸甜苦辣。“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每年必須把全鎮農戶走訪一遍。
3月11日,趙化錄(左)與冀屯鎮益三村村民交流。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趙化錄說,鄉鎮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蘆”那樣,從上面看深入下去了 ,可從下面看還浮在表面。他帶頭一戶一戶地走,一戶一戶地記,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翻開趙化錄的民情日記,上面記錄著滿滿的訴求與意見:華興紡織廠生產用電供給不足、冀祥社區居民家中天然氣未通……幾年下來,趙化錄的民情日記摞起來有一尺多高。
3月12日,趙化錄(右)走訪了解輝縣市華興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民情日記制度實行兩個月后,鎮村干部代理代辦服務制度和扶貧幫帶制度應運而生。現在,冀屯鎮每個村都設有黨群服務中心,所有干部都是代辦員。同時,機關干部每人聯系幫帶2戶生活困難戶和1戶生產困難戶,做到困難幫扶全覆蓋。
3月12日,趙化錄在辦公室內寫民情日記。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民情日記寫出了群眾的酸甜苦辣,代理代辦實現了群眾少跑路,扶貧幫帶讓貧困人口過上了有尊嚴的日子。褚邱村村支書王軍說,“三項制度”的實行倒逼干部給群眾干實事。2014年,“三項制度”在新鄉市全面推廣。
感悟:“把職務當平臺,越干越有勁”
23年鎮黨委書記的經歷,讓趙化錄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23年任職基層一線崗位,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心里覺得虧不虧?”
趙化錄說,每個干部比虧不虧的時候,比的是事業,而不是資歷。“把職務當官位,越當越累;把職務當平臺,越干越有勁。”
現年58歲的趙化錄并不缺乏被提拔的機會。2009年,上級準備調整趙化錄到副縣實職崗位,可是正好趕上冀祥新區建設、3000畝土地征用,面對急難險重的建設任務,他選擇了留下。2014年,趙化錄累倒在工作崗位,心臟放了4個支架,親人朋友都勸他回城工作,但當時處于3個億元項目建設的關鍵期,他再次選擇了留下。2016年鄉鎮黨委換屆期間,組織考慮調整他到距離縣城較近的單位工作,但投資35億元煤矸石發電項目突然批復下來,1個月內必須開工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他又一次留了下來。
3月12日,在冀屯鎮冀祥社區建設工地,趙化錄(中)強調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的重要性。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在鄉鎮,一定是大干、苦干、巧干過來的,越干越有勁,才能在一個地方干23年。事業的發展,群眾的認可,地區面貌的改變,讓我愿意干事,想要干事。”趙化錄說。
“只要我們有困難,趙書記沒有一次推辭。”談起趙化錄,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耀強評價說。
3月12日,新鄉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為趙化錄(右)講解智能化育菇的發展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即便沒有事,他也會到村民家里坐一坐,這樣心里才踏實。現在村里人都認識他。”憲錄村村支書苗海云說。
“他永遠在一線,領著你走,帶著你跑。他拉車不松套,我們更不敢松。”冀屯鎮黨委副書記司月蓮說。
輝縣市委書記郭書佩說,趙化錄扎根基層、忠誠擔當、心系百姓、淡泊名利。“鄉村振興,就需要這樣的好干部!”
來源:新華社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