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獲嘉縣樓村,是一個極具紅色基因的村莊。抗戰時期,這里曾是新輝獲地下縣委的堡壘,也是烈士許冠英的家鄉。
許冠英1913年出生于樓村,14歲開始追求進步思想,1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后四次遭國民黨反動派、軍閥逮捕入獄,但他始終堅貞不屈,毫不動搖。
如今的樓村新貌
在日寇入侵,國家危亡之際,他毅然投身抗戰洪流。1938年,在新鄉淪陷的前一天,許冠英等人組織成立了平漢抗日游擊隊,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
1942年,在山東巨野反“掃蕩”作戰中,許冠英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在獲嘉縣照鏡鎮樓村“樓村之路”展覽館,其第一篇章中,講的就是許冠英烈士的故事。
紅色雨露潤澤心田,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如今的樓村,在樓村共產黨人的帶領下,正穩步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
1962年,23歲的許福卿大專肄業后返鄉務農,他扎根樓村一干就是近60年,其中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整整50年。
村民們不會忘記,在治理鹽堿地的10年大會戰中,參戰的千名干部群眾或因事因病都歇過,只有許福卿沒有歇過,出勤率全村第一。
“當干部就別怕吃苦吃虧,怕吃苦吃虧就別當干部。”談起這些,許福卿說,要想干成一番事業,只有苦干實干,樓村從一窮二白走向富裕,靠的是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經過10年苦戰,樓村3000多畝鹽堿地全部成了旱澇保收田,畝產由幾十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
半個世紀以來,他帶領黨員干部“身不懶、嘴不饞、財不貪、心不偏”,以“實事求是、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共同富裕”的樓村精神,讓一個地處三縣交界的窮村脫貧致富,并連續六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他本人也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諸多榮譽。
目前,樓村的精細化工集聚區有大小企業28家,去年產值7.5億元,利稅1億多元,村里500多人實現就近穩定就業,家家過上了好日子。
今年年初,82歲的許福卿正式卸任。接過樓村發展的接力棒,新任村黨委書記張洪飛說:“樓村將來一定會更好!”(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