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種植基地里,近萬畝籽粒飽滿的油菜已豐收在望;村東頭多肉植物園網紅打卡地,游客正興致昂然地拍照、賞玩;匠心獨具的大宋宮庭汝瓷老茶館里,前來品茶、休閑的游人絡繹不絕;村頭的研學基地里,孩子們正興致勃勃地體驗生活,親近大自然……
5月18日上午,在全國首個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區——平頂山市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里,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塊過去被稱為“無交通區位優勢、無資源稟賦優勢、無歷史人文優勢”的“三無”區域,如今是“全國文明村”“中國名優農產品示范基地”“中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示范區從成立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走過了抱團發展、龍頭帶動、全面推進、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歷程,也見證了寶豐縣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做出的有益嘗試。”全國首家縣級鄉村振興綜合性事務機構——寶豐縣鄉村振興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牛廣軍說。
近年來,寶豐縣緊盯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區目標,立足縣域實際、大膽探索,通過設立全國首個縣級鄉村振興事務服務中心、全國首個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區,著力打造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久前舉辦的2020年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高度評價寶豐縣“探索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新樣板”,縣委書記許紅兵也被評為“鄉村振興卓越建樹人物”稱號。
鄉村振興要敢想敢試,敢為人先。2019年,寶豐縣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村共建、抱團發展的思路,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從商酒務、張八橋兩個鄉鎮劃出7個村,成立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
“抱團發展,就是要通過優化土地格局,推進農地整合開發與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實現農文旅融合創新、三產聯動發展。”示范區黨工委書記趙振華說。
據介紹,示范區成立后,流轉土地近萬畝,打造油料作物、道地藥材、觀賞植物等七大種植示范基地,發展果蔬、食用油、中草藥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并引入紅色研學旅游、鄉村康養度假游、休閑農業觀光體驗游,走上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數據顯示,2020年,示范區游客量突破30 萬人,農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為統籌協調各部門,引導政策、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向鄉村振興匯聚,2019年12月,寶豐縣還率先成立全國首家縣級政府直屬事業單位鄉村振興事務服務中心,積極籌建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并設立了2000萬元鄉村振興基金,打造鄉村振興重點項目。一年多來,示范區先后引進培育了一鳴書居王堂精品民宿、伴耕伴讀自然教育基地、鼎豐農業高科技示范園、龍泉生態農耕園等一大批農文旅項目。
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香滿園。在打造鄉村振興“龍頭”“樣板”的同時,寶豐縣注重整體推進,讓“一村美”延伸到“連村美”,進而實現“村村美”。
地處大山深處的觀音堂鄉林站石板河村曾是深度貧困村,近年來,這里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先后完成古建筑修復、花海景觀、汝瓷體驗館等項目,并建設登山步道、玻璃棧道和垂釣中心,已發展為“全國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景區(點)”“全國鄉村旅游行業青少年研學旅行示范基地”。目前,以觀音堂林站為重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村退出,正在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鄉村振興中,我們必須注重‘木桶效應’,推動全面振興。”許紅兵說。如今,以鄉村振興示范區為龍頭,規劃總里程50公里、涉及8個鄉鎮25個行政村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已初具規模。全縣321個行政村中,已建成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152個,達標村129個,發展特色產業村82個,村集體收入達30萬以上,其中趙莊鎮大黃村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村圖書批發市場、全國最大的農村小商品批發市場,村民人均收入達3萬多元。
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寶豐縣將全縣村莊劃分為城鎮發展、積極開發、特色風貌、提升改造和引導遷建五種類型,引導發展特色不同的產業:馬川新村規劃建設面積3359畝、總投資4.5億元的珍稀菌產業園,預計年產值達5億元;西部淺山區發展的“寶豐梨”,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大營鎮生產“網紅”艾枕等三大類70多種艾制品,年產值達3300萬元。
“下一步,寶豐縣將立足縣域實際,不斷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努力建設鄉村強縣,變鄉村‘短板’為‘增長極’,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寶豐縣委書記許紅兵說。 (編輯 施尚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