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生前照片

前來送別的人們向老人遺體敬獻鮮花并致敬默哀。
□記者于揚實習生李玉坤王慧星文圖
核心提示|8月18日,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肅靜、哀悼,大家手捧菊花,滿懷敬仰和思念,作別一位特殊的老人。他面容慈祥,靜靜躺在鮮花叢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這位102歲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從23歲那年在老家周口太康參軍入伍,老人一生戰功赫赫,離休時享受副軍級待遇,但他甘守清貧,把自己畢生積蓄以支援西部建設、資助希望工程、交納特殊黨費等方式,全部捐獻出去,累計高達80多萬元,他因此被評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
老人名叫王福昌。根據老人生前遺愿,8月18日上午,其親屬將他的遺體無償捐獻給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當天,老家太康派員專赴北京,見證老人最后的一次奉獻……
大愛
不忘初心老人始終牽掛家鄉
夏秋之交的豫東太康縣,田野里玉米長勢正旺,大豆葉稈茂盛,到處是一片豐收景象。馬頭鎮的農民難以忘記,兩年前的那場干旱,差點讓他們顆粒無收。
2015年春節剛過,本該是田間小麥返青拔節的時候,但一滴雨水也沒下,馬頭鎮的農民心似火燒。他們想各種辦法組織抗旱灌溉,但設備有限,農民們澆地成了一種奢望。
千里外的北京,時年100歲的王福昌老人,從老家鄉親們的電話里得知了旱情。老人二話沒說,當即給馬頭鎮政府匯去5萬元捐款,委托鎮里購買噴灌機和柴油,讓老鄉們盡快對麥田進行灌溉。
那一年,老家的麥田挺過去了旱情,喜獲豐收。老鄉們不會忘記,那金黃飽滿的麥粒里,有王福昌老人的一份付出和牽掛。
再次讓老家鄉親們難忘的,是王福昌老人幫助馬西小學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老家馬頭鎮馬西小學校舍簡陋后,他寢食難安,從自己的積蓄里拿出5萬元錢,給學校匯了過去。他平淡地說:“我年輕時上的就是師范,是師范學校培養了我。教育非常重要,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王老這種不忘初心、關注家鄉的情懷,值得大家學習,感謝他始終如一地對家鄉太康的關懷,家鄉人民永遠銘記在心!”在遺體送別儀式現場,太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成營滿懷深情地說。
奉獻
畢生積蓄全部捐獻只留一件中山裝
經過革命戰火的洗禮,信念才不會褪色和磨滅。奉獻,幾乎與王福昌相伴了一生。
時光回溯到1938年,23歲的王福昌從太康縣馬頭鎮的村子里,參加革命隊伍。戰爭年代,他經歷了百團大戰、延安保衛戰、四平攻堅戰、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因負傷失去左腿被評定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并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獨立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福昌留在部隊工作,生前系總參軍訓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離休干部,享受副軍級待遇。
然而,豐厚的待遇并沒有讓老人學會享受,相反,他卻樂于清貧,情愿奉獻。近20年來,老人以支援西部建設、資助希望工程、連續8次交納特殊黨費、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捐款等方式,先后累計捐款80余萬元。抗戰七十周年紀念日前,王福昌老人捐獻完10萬元后,他的存款里甚至只剩下了15元錢。2015年,他被授予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稱號。
“父親奉獻社會的同時,自己卻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他平日里粗茶淡飯,生活上更是省吃儉用,一件滌卡中山裝穿了40多年,襪子更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王福昌的女兒王社光說。
如今,那件深色的滌卡中山裝,被靜靜地掛在王福昌老人家的臥室里。他的兒女們說,思念父親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一看,那是父親留給他們的唯一“財富”。
王福昌生前也總是對人們講:“我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兒女留精神!”
送別
捐獻遺體是老人最后一次完成奉獻
今年8月12日下午,一生奉獻的王福昌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根據老人生前遺愿,他的兒女們決定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父親早在10多年前就有這個心愿。當時他說這事情的時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作為子女的,一時接受不了。但是父親意愿很強,我們了解父親的脾氣,最后還是同意了他的想法。”王福昌老人的兒子王獻禮回憶說。
8月18日,老人離世6天后,他的遺體捐獻儀式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進行。上午9時30分,老人的親屬、同事,單位領導,周口太康老家的鄉親趕到醫院,共同送別這位可敬的百歲老人。
“老人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事業,是一件讓生命延續,讓真愛永存,造福人類的事情。他的崇高精神,讓我們敬仰、感動,值得我們學習和永遠懷念!”受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縣長李錫勇的委托,專程趕到北京送別王福昌老人的太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成營動情地說。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負責遺體捐獻工作的一位負責人說:“老人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是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受到人民的贊揚。”
窗外的知了在嘶鳴,北京的天依然炎熱。人們心懷敬仰,向王福昌老人的遺體鞠躬默哀。一朵朵菊花代表著大家對王老的無限思念,老人安詳清瘦的面龐,最后一次出現在大家眼前,淚花在每一個人的眼圈里打轉,肅靜的送別現場,只有落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