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僅次于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它以大別山為中心,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帶淮河,與湘鄂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為掎角之勢,同中央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27年11月黃麻起義后,起義武裝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于1928年6月進駐光山縣南部柴山保一帶,與光山黨組織一起創建根據地。7月,第七軍根據中央指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1師。1929年3月,紅31師乘蔣桂軍閥混戰之際,擴大游擊范圍,在豫鄂兩省邊界形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鄂東特委、光山縣委、黃安縣委均設在柴山保,柴山保成為豫鄂邊區的政治中心。6月,徐向前受中央派遣到豫鄂邊區充實紅31師領導力量。9月,中央決定將商城、光山、羅山、黃安、麻城、黃陂、羅田、黃岡8個縣劃為鄂豫邊特別區。年底,先后召開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會議、鄂豫邊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了鄂豫邊特委和革命委員會。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推動了大別山區革命根據地的發展,為豫東南和皖西的革命斗爭積累了經驗。
繼黃麻起義之后,鄂豫皖邊區又爆發了著名的武裝起義——商城(南)起義。1929年5月6日,共產黨員周維炯在丁家埠首舉義旗,商城南部共10余處民團和農民同時暴動。5月9日,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隨后,紅32師和地方武裝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游擊戰爭,多次打敗敵人進攻,短短數月就創建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有力配合了鄂豫邊根據地的斗爭。
在商城(南)起義勝利的影響和紅32師的支援下,六安、霍山在安徽黨組織領導下連續發動農民起義和民團兵變。1929年11月,六霍起義取得勝利,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3師,不斷擴大游擊戰爭的范圍和規模,開辟了以六霍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據地。
隨著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和統一,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已初具規模。在鄂豫皖邊區縱橫數百里的廣闊范圍,除商城部分地區和麻城宋埠的狹長地帶和一些城鎮仍被敵人占領外,廣大鄉村皆為紅色區域。1930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鄂、豫、皖三省毗鄰的20余縣劃為鄂豫皖邊特別區,建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區委員會,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革命斗爭。3月,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郭述申任書記。同時將紅31師、紅32師、紅33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任軍長,直屬中央軍委指揮。6月下旬,選舉產生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鄂豫皖邊區黨政軍的統一,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從而使鄂豫皖三省黨組織共創整個大別山區域工農武裝割據的夙愿成為現實。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鄂豫皖根據地軍民為鞏固與發展根據地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和紅四方面軍成立后,黨領導鄂豫皖邊區軍民于1931年11月初至1932年6月,先后發動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戰役,取得第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開創了鄂豫皖根據地的鼎盛局面,紅軍正規部隊發展到4.5萬人,根據地面積達4萬余平方公里,擁有人口350萬,建立了27個縣級革命政權。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是中國工農紅軍重要誕生地之一。在創建、發展根據地的過程中,黨領導鄂豫皖三省人民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為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大別山精神,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不斷煥發著奪目光彩。 (執筆:牛珂珂) 編輯 施尚景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僅次于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它以大別山為中心,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帶淮河,與湘鄂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為掎角之勢,同中央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27年11月黃麻起義后,起義武裝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于1928年6月進駐光山縣南部柴山保一帶,與光山黨組織一起創建根據地。7月,第七軍根據中央指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1師。1929年3月,紅31師乘蔣桂軍閥混戰之際,擴大游擊范圍,在豫鄂兩省邊界形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鄂東特委、光山縣委、黃安縣委均設在柴山保,柴山保成為豫鄂邊區的政治中心。6月,徐向前受中央派遣到豫鄂邊區充實紅31師領導力量。9月,中央決定將商城、光山、羅山、黃安、麻城、黃陂、羅田、黃岡8個縣劃為鄂豫邊特別區。年底,先后召開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會議、鄂豫邊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了鄂豫邊特委和革命委員會。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推動了大別山區革命根據地的發展,為豫東南和皖西的革命斗爭積累了經驗。
繼黃麻起義之后,鄂豫皖邊區又爆發了著名的武裝起義——商城(南)起義。1929年5月6日,共產黨員周維炯在丁家埠首舉義旗,商城南部共10余處民團和農民同時暴動。5月9日,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隨后,紅32師和地方武裝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游擊戰爭,多次打敗敵人進攻,短短數月就創建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有力配合了鄂豫邊根據地的斗爭。
在商城(南)起義勝利的影響和紅32師的支援下,六安、霍山在安徽黨組織領導下連續發動農民起義和民團兵變。1929年11月,六霍起義取得勝利,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3師,不斷擴大游擊戰爭的范圍和規模,開辟了以六霍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據地。
隨著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和統一,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已初具規模。在鄂豫皖邊區縱橫數百里的廣闊范圍,除商城部分地區和麻城宋埠的狹長地帶和一些城鎮仍被敵人占領外,廣大鄉村皆為紅色區域。1930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鄂、豫、皖三省毗鄰的20余縣劃為鄂豫皖邊特別區,建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區委員會,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革命斗爭。3月,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郭述申任書記。同時將紅31師、紅32師、紅33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任軍長,直屬中央軍委指揮。6月下旬,選舉產生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鄂豫皖邊區黨政軍的統一,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從而使鄂豫皖三省黨組織共創整個大別山區域工農武裝割據的夙愿成為現實。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鄂豫皖根據地軍民為鞏固與發展根據地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和紅四方面軍成立后,黨領導鄂豫皖邊區軍民于1931年11月初至1932年6月,先后發動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戰役,取得第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開創了鄂豫皖根據地的鼎盛局面,紅軍正規部隊發展到4.5萬人,根據地面積達4萬余平方公里,擁有人口350萬,建立了27個縣級革命政權。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是中國工農紅軍重要誕生地之一。在創建、發展根據地的過程中,黨領導鄂豫皖三省人民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為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大別山精神,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不斷煥發著奪目光彩。 (執筆:牛珂珂)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