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喬新強
“昨天中午我們做的是‘魯山攬鍋菜’;今天中午的飯是從魯山老家那邊拉過來的胡辣湯、大饅頭。我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讓安置點群眾頓頓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7月27日,在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來自平頂山市魯山縣的志愿者團隊負責人何艷彬介紹。

日前,河南省部分縣市發生嚴重內澇和災情,一些安置點的群眾一日三餐以啃方便面、喝礦泉水、吃袋裝面包等為主。讓安置點群眾吃上熱乎乎的可口飯菜,成了許多魯山縣志愿者“不約而同”的想法。
集思廣益后,7月25日上午,在元素•逸臻餐廳總經理何艷彬的組織下,由元素•逸臻餐廳、書香魯山•經典公益讀書會、魯山愛之家的何艷彬、謝超、喬軍利、張亞珂、王中操等26名志愿者(其中包含6名廚師)集合在一起,帶上價值18000余元的米油、掛面、鍋碗瓢盆、調味料等,開著懸掛有“新鄉挺住 ,魯山同胞來了”、“堅定信心,重建家園”等標語的車輛,向衛輝市進發。
當天下午到達新鄉后,3名廚師志愿者前往新鄉救災調度中心支援,其他23名志愿者隨后趕到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簡單休整后,26日一大早,志愿者就起床為災民們熬制了小米綠豆粥,配上白面饃和現場炒的包菜、辣椒、西紅柿等“大燴菜”,讓安置點的群眾幾天來第一次吃上了熱乎乎的、魯山風味的飯菜。

當天中午,志愿者們又為安置點群眾制作了河南美食——“魯山攬鍋菜”。該安置點群眾在夸贊“魯山攬鍋菜”味道確實好的同時,更為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紛紛表達謝意。晚上,志愿者又制作了河南人愛喝的“湯面條”,更得到了安置點群眾的一致稱贊。
27日早上,志愿者為安置點群眾準備的是熱騰騰的大米南瓜粥,外加炸饃干、洋蔥炒黃瓜。中午飯則是從老家拉過來的、足有600碗、在魯山小有名氣的姚亮胡辣湯,并配足了600個當天早上剛出籠的大白饅頭。

據何艷彬介紹,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共有1100余名群眾。魯山志愿者團隊負責560余人就餐。“今天晚飯要做的,還是大伙愛吃的饃菜湯。我們將會一直堅持到安置點撤除為止,以可口的熱乎飯菜溫暖當地群眾的心房,以實際行動展示‘魯山縣文明使者’的新形象。”志愿者謝超信心滿滿地說道。(編輯 呂瑞天 施尚景 吉倩倩)
“昨天中午我們做的是‘魯山攬鍋菜’;今天中午的飯是從魯山老家那邊拉過來的胡辣湯、大饅頭。我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讓安置點群眾頓頓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7月27日,在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來自平頂山市魯山縣的志愿者團隊負責人何艷彬介紹。
日前,河南省部分縣市發生嚴重內澇和災情,一些安置點的群眾一日三餐以啃方便面、喝礦泉水、吃袋裝面包等為主。讓安置點群眾吃上熱乎乎的可口飯菜,成了許多魯山縣志愿者“不約而同”的想法。
集思廣益后,7月25日上午,在元素•逸臻餐廳總經理何艷彬的組織下,由元素•逸臻餐廳、書香魯山•經典公益讀書會、魯山愛之家的何艷彬、謝超、喬軍利、張亞珂、王中操等26名志愿者(其中包含6名廚師)集合在一起,帶上價值18000余元的米油、掛面、鍋碗瓢盆、調味料等,開著懸掛有“新鄉挺住 ,魯山同胞來了”、“堅定信心,重建家園”等標語的車輛,向衛輝市進發。
當天下午到達新鄉后,3名廚師志愿者前往新鄉救災調度中心支援,其他23名志愿者隨后趕到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簡單休整后,26日一大早,志愿者就起床為災民們熬制了小米綠豆粥,配上白面饃和現場炒的包菜、辣椒、西紅柿等“大燴菜”,讓安置點的群眾幾天來第一次吃上了熱乎乎的、魯山風味的飯菜。
當天中午,志愿者們又為安置點群眾制作了河南美食——“魯山攬鍋菜”。該安置點群眾在夸贊“魯山攬鍋菜”味道確實好的同時,更為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紛紛表達謝意。晚上,志愿者又制作了河南人愛喝的“湯面條”,更得到了安置點群眾的一致稱贊。
27日早上,志愿者為安置點群眾準備的是熱騰騰的大米南瓜粥,外加炸饃干、洋蔥炒黃瓜。中午飯則是從老家拉過來的、足有600碗、在魯山小有名氣的姚亮胡辣湯,并配足了600個當天早上剛出籠的大白饅頭。
據何艷彬介紹,衛輝市后河鎮第二中學安置點共有1100余名群眾。魯山志愿者團隊負責560余人就餐。“今天晚飯要做的,還是大伙愛吃的饃菜湯。我們將會一直堅持到安置點撤除為止,以可口的熱乎飯菜溫暖當地群眾的心房,以實際行動展示‘魯山縣文明使者’的新形象。”志愿者謝超信心滿滿地說道。(編輯 呂瑞天 施尚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