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普羅理想國主辦,《三聯生活周刊》特別支持的“更新鄭州:創傷之后,城市如何重構理想生活?”思想聚會在普羅理想國開啟。



思想聚會簽到現場
從“7.20”的暴雨肆虐到新冠疫情的洶洶來襲,從眾志成城的溫情畫面到撥云見日的重歸日常,鄭州這座城市從創傷中逐步恢復,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迫切思考與追尋。
基于此,普羅理想國攜手《三聯生活周刊》,特邀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重量級嘉賓,率先展開關于生活方式的最新探討。

思想聚會的圓桌論壇現場
四個維度探討“何為理想生活”
9月5日下午,一場引人思考的“思想聚會”在普羅理想國聚匯禮堂開啟,我省近百家主流媒體、生活方式新媒體及意見領袖到場。




思想聚會活動現場的四位嘉賓
由上至下:李偉、王登科、汪莎、王亥
四位重量級分享嘉賓包括三聯生活傳媒副總經理李偉,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書畫家王登科,跨界設計者、創意人王亥,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創辦人汪莎。他們分別從社會觀察、設計力、公共藝術、人文關懷、哲學思辨等多個維度展開對城市創傷與理想生活的探討。
“找到生活的錨,
對生活做一下錨定”

分享嘉賓李偉在現場
三聯生活傳媒副總經理李偉首先發表了“在‘不確定’的時代投下生活之錨”的主題分享。
李偉認為,“不確定性”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它是難于理解的、多樣的、液態的、無法控制的。他從國內的鄭州暴雨和國際的塔利班占領喀布爾兩大事件切入話題,驗證了當下各方位的“不確定性”,認為“世界是無序的,生存的本質是永恒的偶然,因而人類生活和歷史總是處于一種無法消除的不確定中”的結論。
李偉指出“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質,要學會接納并有能力去面對,這種能力就是把握“生活之錨”。什么是“生活之錨”?李偉用了五個詞總結:真實、知識、成長、生活和選擇。
“做一個有理想的人,
做一個有夢想的人。”

分享嘉賓王登科在現場
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書畫家王登科結合新冠疫情和“7.20”鄭州特大暴雨,重點解析了人與城市、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實、幸福與生活的關系。

普羅理想業主正在配合做核算檢測
(理想影像社 鄰里攝影作品)
他借用約翰·鄧恩一首著名的詩來詮釋了自己的分享主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他看來,國家、家庭、個人的命運都隨著“突如其來”的災害產生了深遠與巨大的影響,甚至將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對生活的信念。
在城市重建的同時,“心靈的重建”更是重中之重,王登科建議,用文學藝術來慰藉受創傷的心靈,喚醒人生智慧,豐盈精神世界。
“藝術能安撫,
災難帶給我們的困擾”

分享嘉賓汪莎在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創辦人汪莎則針對公共藝術治愈城市作出了解答。
鄭州暴雨之后,城市和市民在災害之后首先面對就是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而公共藝術可以安撫城市、療愈城市。

在窗外藝術空間舉辦的「世紀丹青」書畫展

在窗外藝術空間舉辦的「家庭日記」影像展
公共藝術通過紀念與象征、溝通與對話、信任與包容的藝術表達,建立當下人們與環境的一種新的關系,以及由此激發出人們不同的情感回應,以促成可供民眾自由、輕松交流。現場,汪莎通過三十多個來自國內外的精彩案例,展示了公共藝術的魅力,其中包括了藝文力在疫情期間的公共藝術項目實踐。
“任何生活都是在‘之間’發生的”

分享嘉賓王亥在現場
跨界設計者、創意人王亥重點分析了城市空間在治愈重創后的另一種“容災能力”。他引用了作家蘇珊·桑塔格的話作為開場:“每一個人生來就持有雙重公民的身份,在健康的國度與疾病的國度”,而“疾病是生命的陰面,是更為費力的公民義務”。

鄭州城市生活,普羅理想國公共空間
王亥認為,災難帶來的苦痛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讓人們提升了“容”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接下來面對災害時能從容面對。對于城市空間來說,在治愈重創之后的種種人生窘態里,有了一種全新的公共意識,或者說,有了另一種“容災能力”。

圓桌論壇中的四位嘉賓
在圓桌論壇環節,李偉談到在無法逆轉的后疫情時代中,人們的生活將有全新的改變,將逐漸找到和自然的共生之道,以及和自我的相處法則。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討的方向 ,《三聯生活周刊》將與普羅理想國一起,展開關于“中國人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的更多觀察。
王亥結合自己在不同城市切換的生活經歷,提到鄭州過去一個多月的洪災和疫情,或許將為這座1000多萬人口的城市帶來公共心理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積極變化。


聆聽分享的現場觀眾
王登科分享了藝術之于普通人的療愈功能,并期待有更多藝術課程和事件能在普羅理想國這樣的社區里發生。汪莎認為,公共藝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色,也被公眾越來越多的看?和認知,但我們很多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還有很?的路要走,最后她也期待能在災害之后的鄭州通過公共藝術療愈城市創傷。

四位嘉賓集體留影
分享嘉賓們談到中國的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這成為一個具有標志性的節點,“城市理想生活”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創傷帶給我們傷痛,反過來也促使我們更認真地思考“何為理想生活”,未來十年,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進一步細分,并發生積極的改變。同時,鄭州作為重要的新一線城市,在今后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契機,但也意味著需要通過更多的硬體和軟體的空間,為富有活力的創造力人群提供舞臺。

在思想聚會活動現場記錄的觀眾
“理想生活”一直是人類的向往
縱觀本場思想聚會,干貨滿滿,嘉賓們觀點碰撞,既有理論支持,又有實踐佐證,“圓桌論壇”環節更是真知灼見不斷迸發,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思想盛宴,為我們重構理想生活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考維度。



普羅理想國宜居的社區環境
由上至下:西川公園、北島烤肉、北島書屋
無論時代如何快速更迭,人們對理想生活追求的腳步從未停下,城市中的房子是人們生活的容器,而社區和鄰里空間則承載著關于生活方式的諸多提案。



普羅理想國宜人的居住與社區環境
在鄭州,洪水和疫情帶給人們針對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反思契機,在生活日常、健康觀念、工作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思考、消費習慣、醫療方式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人們對“理想生活”思考的維度再提高,在住居環境中,安全感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一個理想的社區還將在文化、藝術、設計、生活方式配套等領域進行綜合提升,這些都成為經歷了危機與陣痛的“過來人”對理想生活的重要訴求。


思想聚會現場
此次“思想聚會”,不僅是一場思想碰撞,更是一個新階段的起點,通過各個專業領域的大咖,以深刻的思考、深情的解讀,見證時代的“不確定性”,賡續“理想生活”。

榮寶齋常務副總經理 范存剛、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劉杰揭幕展覽「世紀丹青」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聚會的最后環節,主辦方特別邀請到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劉杰先生,為不久前亮相于普羅理想國窗外藝術空間的《世紀丹青——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展》開幕致辭,同時邀請到展覽學術支持機構榮寶齋的常務副總經理范存剛先生為展覽題詞。
本次盛況空前的展覽匯集了齊白石、吳昌碩、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黃胄等17位大師的32幅真跡,承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企盼,升華了觀展者的精神世界。最后,普羅中國集團董事長、普羅理想國創始人徐益明先生與來賓們一同前往現場觀展。




「世紀丹青—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展」現場
攜手共建理想生活
鄭州是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并引領著中原城市群的發展,肩負著黃河戰略實施與落地的重大使命。戰略定位的極大提高、經濟后盾的不斷進步、文化建設的逐步加碼,使鄭州的綜合實力排名快速提升。從2000年的全國前30名,到2010年的全國前20名,再到目前的全國前15名,鄭州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
當下,城市化發展與生活方式的細分也進入新的階段,以普羅理想國為代表的理想生活社區,成為當下越來越多人的理想選擇。
在今后,普羅理想國關于理想生活的探討還將持續和深入,并在項目的發展中不斷踐行,同時也邀請更多志同道合的力量加入共建,為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的更加美好而攜手奮進。

普羅理想國藝術文化中心
來源:普羅理想國
責編:楊亞楠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