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工作會議指出,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持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進入新發展階段,創新是我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是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是我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進入中高端的關鍵支撐。我省必須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堅持“四個面向”,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創新潛力有效釋放、創新動力競相迸發。
培育一流主體引領創新
企業、院所和大學等創新主體是科學理論發現、科學技術發明、產品產業化的核心力量,也是鏈接三者實現逐步轉化的關鍵變量。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創新主體在創新中的內涵、理念、方式、環境、特征都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一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在支持百家創新龍頭企業、6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超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0多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百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的基礎上,培育一批產業鏈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推進規上工業企業創新活動全覆蓋,打造我省企業的“科技高峰”和“科技高原”。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探索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制度,支持重大裝備首臺(套)、重點新材料首批次、高端軟件首版次以及綠色低碳等領域重大創新產品應用。二是增強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效。綜合施策,進一步提升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雙一流”的含金量和影響力,支持省內其他高校和優勢學科進入“雙一流”序列,增加創新源頭供給和人才供給。優化科研院所布局,探索建立現代院所制度,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做優做強省農科院。三是引進省外研發機構。支持知名大院大所大企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探索在創新資源密集地區組建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在國內外設立研發中心、創新孵化中心,靠前就近、學習消化吸收最新科技。
集聚一流人才撬動創新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中最活躍、最積極的要素,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至關重要。針對我省高層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要樹立“大人才觀”,圍繞人才培養、引進、評價、待遇、使用、激勵等關鍵環節,加快人才政策迭代,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營造“熱帶雨林式”生態環境,努力打造人才匯聚新高地、人才創業優選地、人才活力迸發地。一是用好用活人才。遵循人才成長和科研活動規律,統籌高層次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建設,加大戰略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青年創新人才培育。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強化結果導向。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的評價機制,探索年薪制、項目工資、股權等分配方式。二是大力引進高端人才。靶向“高精尖缺”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靈活運用揭榜掛帥、鄉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在鄭州、洛陽探索“創新型人才特區”,支持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大高端海外人才引進力度。三是優化人才服務。建立政府、單位、社會共同參與的人才服務聯盟,設立人才服務專員,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社保和出入境辦理等方面提供個性化、精細化、專業化服務。
搭建一流平臺支撐創新
創新平臺是優化區域創新生態的關鍵基礎、重要載體、主要抓手,通過鏈接、集聚、整合創新要素,構建完善的創新平臺體系,提升創新能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主動對接和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搶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一輪布局的歷史機遇,爭取更多的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在我省落地生根。二是整合重組我省實驗室體系。以首個省實驗室——嵩山實驗室掛牌為標志和開端,在我省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4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以我省優勢學科為基礎、社會需求為導向打造省實驗室體系。三是高質量建設創新載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促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增效,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打造鄭開科學大道科創走廊,標準化推廣智慧島雙創載體,加快洛陽等地新一代創新街區建設。
完善一流制度保障創新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才能發揮協同作用。一是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改革。建立健全“需求眾籌+全面揭榜+科學評審+里程碑管理+績效評價”管理鏈條。通過企業出題和政府立題,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制等科研組織新方式。減輕科研人員的非科研活動負擔,探索青年科研人員自主合理使用經費承諾制、經費直通車、包干制等。完善管理科研創新的盡職免責和試錯容錯機制。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專利池,提高專利質量。充分釋放國家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交易運營(鄭州)試點平臺的服務能效。三是強化財政金融賦能科技創新。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發揮對全社會創新投入的放大、示范、增效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多樣化金融服務。充分發揮三只省級科創類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推廣新型科技保險業態業務。
轉化一流成果強化創新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周期明顯縮短,產業升級也對科技成果轉化更加迫切。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促進更多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在我省轉化為產品、形成產業。一是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攻關項目。聚焦世界前沿技術、“卡脖子”技術、應用型關鍵共性技術,圍繞我省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謀篇布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梳理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突破工程。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成果完成人、技術轉移機構共享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依托龍頭企業、重點園區、高校院所建立開放型科技成果中試基地,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深入實施“產業教授”“科技副總”“科技副職”“博士服務團”“院士專家企業行”等方式方法,引導科技人才向經濟發展主戰場集聚。三是搭建系列平臺。高質量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探索建設“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構建跨區域、跨領域的技術轉移轉化聯盟,實現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網絡全覆蓋。支持鄭州建設技術要素交易市場,支持地市建設科技大市場。
(作者: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鄭廣建)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