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平頂山市魯山縣董周鄉五里嶺,梨農慎大群清掃著顧客采摘后的梨園。“梨已經賣完了,種的黃桃也快賣完了。今年我這50畝富硒梨賣了50多萬元。”慎大群高興地說。
慎大群的好收成,是該縣“內外兼修”加快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的結果。今年以來,魯山縣以打造實踐“兩山”理論樣板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為目標,聚力五大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和建設生態文化美麗富強新魯山的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讓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充實的獲得感。
黨建引領、鍛造鄉村振興主力軍
魯山縣采取多種形式吸引180名事業有成的優秀人才返鄉,其中25人成功當選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張良鎮閆洼村40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杜飛飛,牽頭成立魯山縣圣農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生姜2000余畝,畝均收入達2.5萬余元,安排100余名村民務工。今年,杜飛飛被高票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建強堡壘的同時,魯山縣多形式為鄉村振興培育人才。今年又選派1000余名干部到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一線實踐鍛煉,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常態化開展技術培訓活動,推行小額貸款補貼政策扶持創業項目,努力把黨員培養成產業技術骨干,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將“土專家”“田秀才”及返鄉創業優秀青年人才聚集在產業鏈上,推行“產業黨組織+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機制,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大展身手。
觀音寺鄉孤山村村民匡長軍、瓦屋鎮大潺寺村黨支部書記雷根憲兩人返鄉創業后,聯手種植香菇,建成年產600萬袋菌棒的基地,產值6000萬元。
魯山縣通過向鄉村兩級黨組織壓擔子,推動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縣555個村(社區)都發展了村集體經濟項目,其中集體經濟收入10萬以上的村有150個,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46個。
壯大產業、唱好鄉村振興重頭戲
在位于魯山縣馬樓鄉何寨村的正隆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工人們每天從流水線上取下10萬余枚鮮雞蛋,運往全國各地。
“今年4月,我公司生產的‘堯山坡’優選雞蛋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目前,公司已被省農業農村廳推薦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宋曉飛介紹說。
正隆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是魯山縣現代化農牧企業的一個代表。今年以來,該縣依托優質林果、規模種植、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持續推動產業集約、服務集約、品牌集約“三大集約”和農旅融合、農工融合、農商融合“三大融合”。
畜牧養殖循環化。瑞亞牧業、正隆農牧、豐源和普等現代農牧企業經過升級改造,實現了生態化、綠色化、循環化發展。目前,全縣畜牧業產值15.2億元。
特色種植規模化。建成高標準農田28.8萬畝,糧食連續六年喜獲豐收。以張良鎮、馬樓鄉為重點的平原鄉鎮,種植蔬菜11萬余畝。以庫區鄉為主的藍莓種植特色產業帶面積達3480畝,年均產藍莓876噸,效益達7000萬元;以辛集鄉為主的葡萄產業帶面積達3萬余畝,年產鮮果10萬余噸,產值超3億元。以董周鄉為中心的酥梨產業帶面積達5萬余畝。下湯、熊背、團城等鄉鎮的桃、板栗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瓦屋鎮、下湯鎮、觀音寺鄉等10余個鄉鎮年產香菇18萬噸,年總產值14億元以上,帶動就業4.6萬余人。觀音寺鄉石坡頭村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電動化雙拱香菇大棚,吸引了各地種植戶前來參觀學習。
目前,魯山縣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300余個;“二品一標”總量達到35個,其中綠色食品31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個,20余個產品獲得“鷹城名優產品”稱號。該縣先后被授予“中國香菇之都”“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稱號。
加工及電商業迅猛發展。河南偉富實業有限公司開發的“一化”柞蠶絲綢、平頂山坤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野山葡萄酒、馬樓鄉“養蝎大王”陳聚京開發的全蝎產品,都是生態原產地保護名牌產品,還帶動數千人就業。今年以來,魯山縣舉辦了梨花節、血桃節、藍莓節、葡萄節及電商直播大賽等活動,幫助群眾銷售價值2000余萬元的農副產品。
鄉村旅游業紅紅火火。魯山縣擁有全國生態魅力縣、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十余張國字號名片,累計發展“農家樂”專業村30個、旅游村78個、“農家樂”2155家。
整治環境、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魯山縣深入開展“三美”創建活動,目前已評選10條美麗鄉村路、20個“美麗鄉村”、388戶“美麗農戶”。
在團城鄉寺溝村,山清水秀、天藍稻黃、花艷路美的田園風光,讓游客仿佛進入童話世界。
在張良鎮楊李溝村,童趣盎然的墻體畫,因地制宜設置的鄉愁園、孝道園、農耕園,加上頗有規模的種養及艾草加工等產業,給外地參觀者留下村莊“顏值”“內涵”比翼齊飛的印象。
四棵樹鄉黃溝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將土墻柴瓦房改造成別具一格的“自助式農家院”,昔日無人問津的小山溝“蝶變”為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目前,魯山縣以產業延鏈補鏈、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為抓手,正在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分類、分批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打造56個鄉村振興示范村、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奮力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確保各項工作繼續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編輯 呂瑞天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