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鄭州的雨水格外多,據傳說河南是想牽回過去丟失的象,但這玩笑難抵鄭州人對雨水增多致使生活種種不便的抱怨。尤其是“7·20”后,鄭州人更是談雨色變,烏云來襲,令人窒息。這烏云不僅盤旋在一座城市上,還盤旋在鄭州的樓市上空。
鄭州樓市現狀如何?
單純從數據看,截至8月底,鄭州新房成交約11.6萬套,同比下降約16.7%,比2019年同期下降39.7%,市場慘淡,似是定局。

今年的成交數據從春節后可謂是節節攀升,4月份的成交捷報頻傳,甚至點燃了行業內對“小陽春”的期許和向往。
但形勢在5月份急轉直下,直到“7·20”前雖節節敗退,但仍然努力支撐。或許在雨災和疫情的加速影響下,樓市也終于不再繃著了,祭出降價的“殺招”,愿以此舉來博一個美好明天。
如果你沒有屏蔽朋友圈里的置業顧問,可能會時不時在最近看到類似“直降XXXX元/┫,過時不候”的消息,更有主城區項目降價超過1500元/┫。
為什么好好的市場“說沒就沒了”?
在許多同級別城市紛紛為樓市調控升級加碼時,鄭州似乎超然世外,無需政策調整,市場始終風平浪靜。盡管上半年部分區域價格上漲,變動幅度市場自身就可調節,也無需干預。當政策端保持穩定時,市場成交受挫,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下一組數據可能會給我們啟發:
2019年鄭州市本級供地約43836畝,住宅用地23137畝;
2020年鄭州市本級供地約35643畝,住宅用地14965畝;
2021年鄭州市本級供地約46554畝,住宅用地17572.5畝(計劃)。
受客觀因素影響,第二、三次集中供地延期
近三年,鄭州供應出大量住宅用地,不斷有“全新概念”的樓盤入市,拼概念、拼配套、拼規劃,不斷考驗著購房者的腰包實力。

(四環附近樓盤已經逐漸成為市場主力軍)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城市評級,鄭州以總人口1260萬人、城區人口534萬人的數量,入選特大城市名單。但是,鄭州城區常住人口占城市常住人口比例,在上榜的21座城市中最低,僅為42.4%,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超過50%的城市。盡管城市人口在增加,但在城區常住人口的增長上并沒有完全跟得上土地供應的步伐。
供大于求,產品價格下降。價格保持不變,需求端自然處于觀望狀態。加上之前的“澇疫結合”,的確也造成了部分購房需求的延后。
鄭州樓市將何去何從?
目前來看,降價或許是見效最快的“苦口良藥”。對觀望中的剛需購房者而言,降價是實實在在的優惠,尤其是在房貸利率增加的當下,能夠給購房者節約部分購房成本,理應受到他們的認可。事實上,“金水北”多個樓盤價格“降低”后,購房人明顯增多,甚至一度讓周邊“水泄不通”。
但降價是一件“消極”的事情,其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是不健康的。一個樓盤降價,大概率會催促著周邊其他樓盤降價,降的少了購房者不買賬,降的多了陷入“價格戰”。
部分城市發布“限跌令”,也是要從政策端來干預這種有可能引發不利于行業發展的行為。如果一旦陷入“價格戰”,房價頻頻下跌,對開發商而言將是致命的,如果經營出現問題,發生“暴雷事件”,對購房者也是一種災難。

(2019年以來新房價格保持穩定)
除了價格,開發商的健康度也成為購房者更加關心的一個環節。結合某頭部房企債務問題,還有鄭州市場已經發生的“停工”,都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購房者擔心買到的期房“爛尾”,對市場存有較大的不信任。
單純的降價又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開發商自身經營狀況、產品的更新迭代,優秀的產品會給市場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同時,周邊區域的配套規劃與建設,則需要盡可能地跟上樓盤開發速度。讓購房者買得起是一方面,買了安心,住了幸福,才是責任的表現。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北京召開2021年第三季度例會,提出了“維護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一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廣泛討論,不少人解讀稱此舉是要“保樓市”。
至于是不是“保”,怎么“保”暫且不提。可以回顧過去提出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在樓市調控的過程中,穩定是一個重要核心。從這個角度看,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就是不要再出現類似“暴雷”等事件,進而損害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圍繞著這個核心課題,通過后續的具體措施去達到這一目的。
因此,市場穩定、健康,購房者利益得到保障,將是接下來市場的主旋律。供應充足,需求穩定增長,這應當是鄭州樓市當下最大的機遇。
來源:安居客鄭州分公司
責編:梁燕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