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商銀行正式對外宣布推出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大學生融e借",該業務目前已在北京、哈爾濱、上海、南京、威海、武漢、廣州、成都、西安、杭州10個城市的15家高校開展試點,后續還將陸續推廣到更多高校。這是繼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青島銀行后,第五家推出校園貸的銀行正規軍。
事實上,今年開始,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的整治力度不斷增強。6月份,中國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9月份,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明確提到“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然而,本報記者發現,雖然在大力整頓下,互聯網金融機構雖然陸續停止了校園的現金貸款,但是分期購物仍然向大學生敞開,也就是學生購買實物或者服務,在進行轉手交易,獲得資金仍然十分容易。
校園貸正規軍
目前提供校園貸的銀行共有五家,分別是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青島銀行和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在今年5月中旬發布校園貸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面向省內部分高校學生,可給予大學生1000元-50000元授信額度;利率為日利息萬分之一點五;可提現、隨借隨還、按使用天數計算利息,最長不超過一年。
隨后,中國銀行也推出小額信用循環貸款“中銀E貸·校園貸”產品,率先推出中長期貸款政策,業務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年-6年,覆蓋畢業后入職階段,貸款金額最高可達8000元。
招商銀行則推出大學生個人貸款產品大學生閃電貸。閃電貸最多可借8000元,最長可分24期還款,日利息最低為萬分之一點七,借1000元,每天利息最低為0.17元。目前,閃電貸正在上海部分高校試點,采取白名單模式,進入白名單的學生在招商銀行手機銀行APP上提交貸款需求,招行審核系統將進行審核。
學e貸則是青島銀行推出的個人信用貸款產品,主要面向山東省內年滿18周歲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群體。符合產品準入條件在校大學生,可前往青島銀行營業網點提出申請,申請成功后即可通過手機銀行自助發放貸款,隨借隨還。
工商銀行則在日前推出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大學生融e借”。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特點、消費習慣和承受能力,“大學生融e借”在產品設計時進行了充分考慮,并提供了利率優惠。以借款1萬元為例,分1年12期償還,使用“大學生融e借”總利息為308.95元,平均每天利息不到0.9元。
在辦理條件方面,凡年滿18周歲以上且信用狀況良好的在校大學生,在工行網點完成面簽后均可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工銀e生活APP等渠道申請辦理“大學生融e借”。
除了銀行正規軍外,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不再允許給大學生放貸。中國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顯示,要求各地金融辦和銀監局要在前期對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整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并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受此影響,分期樂等平臺將遇到較大業務調整。此前有媒體曝光稱上述平臺仍然違規提供給學生貸款。分期樂隨后公告稱,分期樂商城響應監管要求,利用自身平臺能力幫助持牌金融機構“開正門”,對登記為在校大學生身份的用戶的信貸需求,不再推薦給網貸平臺和其他非銀監會批準設立的放貸機構(如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而是利用我們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與持牌金融機構聯合的合作關系,根據用戶自身的條件,將借款需求分別推薦給銀行和其他銀監會批準設立的持牌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最終審核并提供信貸服務。
分期套現難禁
據網貸之家數據,截至2017年6月末,全國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63%,有22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37%。其中,包括名校貸、愛又米、優分期等多家校園貸平臺已轉型做年輕人消費分期業務。
本報記者查閱多家網站發現,原來在首頁重點突出的大學生專屬服務等字樣已經消失。但永利寶火分期這些小平臺,仍然在首頁有高校學生專屬信用錢包的標語出現。
一名做過手機分期的學生告訴本報記者,很多平臺表面上網貸業務雖然不能做,但是分期業務沒有取消,比如買了手機賣給黃牛依然可以套現,只不過要損失一些手續費,但是分期購物的手續費本身就低于分期借款,因此算下來手續費支出差不多。
“還有很多分期代理本身就是學生,拉一個學生做分期能獲得不少提成,許多人不僅自己做,帶著宿舍一起做,學校也沒有明令禁止,平臺雖然不能借錢了,分期買了實物套現卻沒法禁止,畢竟大學生也有消費的需求”,上述學生說。
本報記者發現,此前許多平臺給學生借款一般只需要走4個步驟,下載APP、學籍認證、身份認證、資金到賬。資金較大的貸款,一般由平臺的貸款經理到學生寢室進行拍照簽合同按手印,學生家長卻并不接觸,有平臺稱將采用給家長打電話的方式進行核實,但是真正實行的平臺基本沒有。
銀行監管部門表示,根據相關監管要求,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校園貸等業務監管整治力度“堵歪門”,同時,也在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正門”,加強校園貸服務和產品創新,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