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娟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
2013年8月,新鄉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社區管理模式,依托河南誠城集團,成立了全省首個由“黨政主導,企業參與創辦”的城市社區——紅旗區洪門鎮誠城社區。
8年多來,作為新鄉市區轄區面積最大、居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以黨的領導為統領、以居民群眾為中心,探索了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多方參與社區建設、分享企業發展成果的新路徑,打造了社會支持、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成功走出一條政府放心、居民滿意、多方受益的發展路子,這對提升城市社區現代化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生活品質,具有很好的實踐借鑒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企業既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有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幾十年來,是黨培養了我,企業發展壯大也源于黨的好政策。能夠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為黨分憂,為民服務,我只是盡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擔當“小巷總理”8年多來,誠城社區黨委書記鄧志軍全身心參與社區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讓他感受最深、最欣慰的是,“聽到越來越多的群眾說黨好、說社會主義好,再多的付出都值了!”
今年6月28日,鄧志軍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中央表彰。
為業主服務、為政府分憂 盡最大努力回報社會
——企業參與辦社區,提供“人錢物”一攬子支持,讓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說事”
作為一家本土民營企業,誠城集團為何參與辦社區?
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新鄉市許多新建小區拔地而起,但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建筑質量隱患、物業與業主的糾紛、開發商遺留問題等不一而足。
與這些問題一樣令人頭疼的是,2013年前后,隨著新鄉主城區建設擴展,東區十來個新建小區竣工入住。當時,這些小區不少都地處城鄉接合部,既不歸村管,又歸不到城市社區,類似居民遷移戶口等很多社會性事務無法辦理。
能否探索一種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模式,讓開發企業、物業公司和社區互相協調、互相支持、共建共管?2013年夏,在東區開發紫郡、華隆國際、常青藤等多個小區的河南誠城集團,在黨委政府主導支持下,主動請纓參與創辦社區,承擔起社區服務的社會責任。
當年8月,經有關部門批準,新鄉市將原來主要由誠城集團開發建設的新鄉市區東至107國道、西至新中大道、南至華蘭大道、北接平原路的區域劃分成一個新的城市社區——誠城社區。社區面積3平方公里,轄區內有4所高校,600余家商業門店,15個居民小區,近17萬人,成為新鄉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社區。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志軍被任命為誠城社區黨委書記。他鄭重表示,為政府分憂,為居民服務,企業愿意提供社區辦公場所和彌補辦公經費不足問題。
3000平方米的誠城社區黨群中心原是誠城集團的辦公樓,成立社區后不僅無償交給社區使用,企業還出資近200萬元進行了改造完善,設置了寬敞明亮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講堂、多功能活動室和紅色網絡教育家園等,方便群眾辦事和學習。
社區成立后,各種事務事無巨細,人手不夠,鄧志軍采取“從集團內選派一批、社會上招募一批”的方式,為社區管理集聚人才。
社區黨委副書記李鳳林算了一筆賬:誠城集團捐贈給社區的辦公樓價值3000萬元,社區餐廳裝修花了120萬元,十幾家店鋪3年租金減免共計300多萬元,社區辦公樓水電、基礎設施維護及工作人員工資每年100余萬元;此外,集團還拿出200萬元設立“貧困家庭救助基金”,解決困難家庭救助問題;拿出800多萬元購房優惠款,幫助老黨員、勞動模范等改善住房條件;設立“誠城愛心基金”,籌資150多萬元用于扶貧濟困……
“只要是黨的工作,只要是有益于社區群眾的事,需要投入的,集團鼎力支持。”鄧志軍表示。企業提供“人錢物”一攬子支持,讓誠城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說事,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黨員站出來、黨組織強起來
——創新社區黨建管理模式,成為超大社區治理的有效法寶
30多年來,誠城集團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千余人的現代化企業,鄧志軍和管理團隊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可是,不同于公司管理,作為全國超大型社區之一,人口多、面積大,又處在城鄉接合部,服務對象既有知識分子又有普通農民,工作千頭萬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群眾大事小事都落到社區。
怎樣服務好居民,怎樣把分散在一棟棟樓里的居民有效組織起來,更好地實現黨在基層的領導……誠城社區的這些困惑,也是當前我國很多城市社區治理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公司迅速發展后引入黨建管理的成功經驗,鄧志軍提出“以黨建為引領,傾心服務居民”,把加強黨建作為凝聚人心、推進社區工作的法寶,并辭去集團法人代表身份,把辦公室搬到社區,一心一意做起了社區專職黨委書記。
社區這么大,居民這么多,如何治理好社區、服務好群眾?鄧志軍認為必須依靠黨組織的力量,依靠黨員的力量。社區黨委在轄區開展“把黨員找出來、讓黨員站出來、讓黨員動起來、讓黨員亮起來”活動,把2000多名流動黨員有序組織起來,在每個居民小區組建“黨員義工隊”和黨的政策宣傳隊,設立52個黨員責任區,開展黨委成員幫扶困難家庭、民兵黨員幫扶優撫對象、年輕黨員幫扶高齡老人等活動,增進了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每年“七一”,社區還大張旗鼓評選和表彰社區優秀黨支部、優秀黨員、優秀黨員義工,培樹一批居民群眾身邊的時代先鋒。
誠城社區還探索實行駐區單位“大黨委”輪值制,結合轄區企事業單位多的特點,整合資源,聘請駐區單位黨建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建立“黨員學習聯抓、黨員活動聯做、困難家庭聯幫、創建工作聯搞”新機制,在駐區單位黨組織、轄區黨員中開展“雙報到”和“雙反饋”活動,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協調發展。
為打造高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社區黨委探索與轄區各物業公司之間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了各方互相配合、密切協作。該社區率先在居民小區成立了黨支部,在每個樓棟建立起黨小組,形成了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架構,實行社區、駐區單位、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五方協商”機制和“五級負責制”,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網絡化新格局,解決了城市小區治理工作中“誰來服務”“怎么治理”等問題,找到治理與服務的平衡點,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社區創造性推行“紅色物業”模式,使物業企業成為社區治理與服務群眾的重要參與者,真正把物業服務企業打造成為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成為較早把黨組織向物業服務企業延伸的城市社區。
今年,誠城社區黨委啟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來,各支部按照一支部一特色的要求,積極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為群眾理發、組織義診、社區清潔、夜間巡邏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深受群眾好評。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誠城社區黨委設立10個黨員志愿服務項目,涵蓋便民助民、政策宣傳、文化娛樂、矛盾糾紛調解等,用“菜單式”服務推動“精準志愿”,全面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看社區越來越好,很多老黨員熱心參與社區服務,80多歲的老黨員胡秀蓮找到鄧志軍,將手帕包著的1000元錢送到他手里說:“我年齡大了,不能為社區服務了,這1000元錢就算特殊黨費吧!”
搭建為民服務平臺,打造多項“第一”
——探索社區工作機制,讓社區治理從“各自為戰”到“共同奮戰”
“做好社區治理,打造一批為民服務平臺是關鍵。”多年來,誠城社區按照以黨建推動區域化群團建設的工作思路,從健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區群團組織入手,在社區廣泛建立服務平臺,讓各個群體都能找到自己的“娘家”。此外,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完善社區各類組織和機構,變“各自為戰”為“共同奮戰”,也大大節約了行政成本。
正是這一系列服務平臺和建立相應的社區治理工作機制,讓誠城社區創造了多項第一——
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區民兵組織。因管轄面積大、流動人口多,社區牽頭,各單位后勤、轄區物業、社會待業青年等組成了一支120人的民兵連,并投資50萬元配置了裝備。民兵連積極參加治安巡邏,被譽為社區群眾的“守護神”,特別是在抗汛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受到省軍區、原濟南軍區領導的高度肯定。
成立全省第一家居民小區婦聯組織,進一步延伸婦聯工作“手臂”,把“婦女之家”“社區家長學校”等引入居民小區,把婦聯組織建設成能為婦女兒童說話辦事、深受廣大婦女信賴的群眾組織,吸引婦女群眾有事找“家”、活動在“家”、凝心聚力在“家”,打通服務婦女群眾“最后一公里”。
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區法庭和社區檢察室、社區家事調解委員會,積極參與新鄉市司法體制改革,為群眾提供司法服務,調解化解矛盾糾紛,得到中央政法委和河南省高院領導認可,社區法庭建設經驗被中央綜治委、最高法院在全國推廣。
成立全省首家少工委,促進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無縫對接,積極推動黨建帶團建、帶隊建,引領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也團結更多社會力量,為轄區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營造充滿陽光的社會發展環境。
在全省率先構建書記調解室+家事調解室+社區法庭“三位一體”的糾紛處理體系,在居民小區設置書記調解室,在社區設立家事調解室和社區法庭,近年來先后參與處理多起集體維權事件,化解各類家庭矛盾、鄰里糾紛上百起,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為便利群眾生活,社區黨委協調物業公司以降租或免租的方式,引進了社區餐廳、生活超市、有機蔬菜配送站、溫泉浴池、便利洗衣店、百姓大藥房、衛生服務站、托幼所入駐社區;為方便群眾辦事,誠城社區設立行政服務大廳,為居民提供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計生、法律等“一站式”服務。
誠城社區還與轄區高校簽訂共駐共建協議,設立誠城集團大學生人才培養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實習平臺。在與新鄉醫學院共建活動中,這些大學生與小區空巢老人、患病居民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定期為社區50個家庭開展家庭護理指導、定制營養餐等服務;新鄉學院更是在誠城社區設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多種多樣的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
此外,社區還與轄區醫院聯合,每周在轄區居民小區開展巡回義診活動,組織居民文體骨干,組建社區舞蹈隊、歌詠隊、空竹隊、書法協會等群團組織,以紅色教育、民俗節慶、群眾健身、文化娛樂、文明創建等為主,抓好“五個一”文體活動。
“聽群眾打心眼里說黨好,再多的付出都值!”
——從群眾最關心的生活小事和瑣事入手,讓治理有溫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小區里裝上了固定充電樁,再不用擔心在家里或者飛線充電不安全了!”10月15日,在誠城社區華隆國際小區,正刷卡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市民王女士忍不住為小區點贊。
近年來,因私接電線給電動車充電而引發火災、爆炸等事故頻發。去年以來,誠城社區動員轄區內各小區統一安裝充電樁集中充電,既方便了群眾,也減少了安全隱患。
天氣漸冷,遇上好天氣,群眾喜歡曬被子。為解決居民沒地方曬被子和私拉亂扯線繩有礙觀瞻的問題,誠城社區在紫郡等小區每棟樓前,統一制作固定的不銹鋼架,讓居民安心晾曬。
每到周末,來自誠城社區轄區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都會準時來到社區一樓的圖書館,為轄區小學生們輔導功課或者開展興趣培訓。寒暑假時節,誠城社區的彩虹課堂志愿活動則持續向轄區中小學生開展教育志愿活動。孩子們不但可以跟著大學生哥哥姐姐學到書本里的知識,還可以學習手工、美術和手語等才藝。
不止彩虹課堂,誠城社區還先后培育“快樂心”心理咨詢項目、“健康人生”義診項目等多個志愿服務品牌,其中以鄰里守望、鄰里互助為主題的“老街坊鄰里一家親”項目榮獲全國最美志愿服務項目稱號,該項目4年吸納志愿者3萬余人,開展活動千余次。
管理有溫度,居民更幸福。多年來,誠城社區用心、用情為居民服務,從居民群眾最關心的生活小事和瑣事入手,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并依托打造的各個平臺,定期不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今,誠城社區實現了“一周一次小活動、一月一次大活動”,每年至少組織一場大型文藝演出、一場體育運動會、一次書畫攝影展、一次社區居民收藏手工展、一次以誠信為載體的文化活動,努力營造“以和為貴,親如一家”的鄰里文化氛圍。
“大災面前,最能看出社區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群眾是不是有組織,就是不一樣。”今夏,新鄉市遭受持續強降雨,群眾感慨地說,“在俺誠城社區,有難事兒就能找到黨員,有險事就能看到黨員,住在這里很踏實!”
暴雨災情發生后,在鄧志軍的帶領下,誠城社區第一時間成立社區搶險總隊和小區搶險小分隊,社區“兩委”成員24小時值班,各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和居民連夜搶險救災、排水排澇等,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確保小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鄧志軍還協調誠城集團先后兩次捐款800萬元用于支援新鄉市防汛搶險和災后重建。
8年多來,誠城社區作為新鄉市基層黨建工作和社區管理體制創新試點,成為引領全國新型城市社區現代化建設的示范亮點。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社區”“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50多項榮譽,中組部、中央政研室,省市領導多次來社區考察指導,被稱為“誠城模式”向全社會推廣。每年全國各地有100多批次、1萬多人次前來社區考察,交流學習。 (編輯 施尚景)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
2013年8月,新鄉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社區管理模式,依托河南誠城集團,成立了全省首個由“黨政主導,企業參與創辦”的城市社區——紅旗區洪門鎮誠城社區。
8年多來,作為新鄉市區轄區面積最大、居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以黨的領導為統領、以居民群眾為中心,探索了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多方參與社區建設、分享企業發展成果的新路徑,打造了社會支持、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成功走出一條政府放心、居民滿意、多方受益的發展路子,這對提升城市社區現代化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生活品質,具有很好的實踐借鑒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企業既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有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幾十年來,是黨培養了我,企業發展壯大也源于黨的好政策。能夠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為黨分憂,為民服務,我只是盡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擔當“小巷總理”8年多來,誠城社區黨委書記鄧志軍全身心參與社區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讓他感受最深、最欣慰的是,“聽到越來越多的群眾說黨好、說社會主義好,再多的付出都值了!”
今年6月28日,鄧志軍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中央表彰。
為業主服務、為政府分憂 盡最大努力回報社會
——企業參與辦社區,提供“人錢物”一攬子支持,讓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說事”
作為一家本土民營企業,誠城集團為何參與辦社區?
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新鄉市許多新建小區拔地而起,但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建筑質量隱患、物業與業主的糾紛、開發商遺留問題等不一而足。
與這些問題一樣令人頭疼的是,2013年前后,隨著新鄉主城區建設擴展,東區十來個新建小區竣工入住。當時,這些小區不少都地處城鄉接合部,既不歸村管,又歸不到城市社區,類似居民遷移戶口等很多社會性事務無法辦理。
能否探索一種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模式,讓開發企業、物業公司和社區互相協調、互相支持、共建共管?2013年夏,在東區開發紫郡、華隆國際、常青藤等多個小區的河南誠城集團,在黨委政府主導支持下,主動請纓參與創辦社區,承擔起社區服務的社會責任。
當年8月,經有關部門批準,新鄉市將原來主要由誠城集團開發建設的新鄉市區東至107國道、西至新中大道、南至華蘭大道、北接平原路的區域劃分成一個新的城市社區——誠城社區。社區面積3平方公里,轄區內有4所高校,600余家商業門店,15個居民小區,近17萬人,成為新鄉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社區。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志軍被任命為誠城社區黨委書記。他鄭重表示,為政府分憂,為居民服務,企業愿意提供社區辦公場所和彌補辦公經費不足問題。
3000平方米的誠城社區黨群中心原是誠城集團的辦公樓,成立社區后不僅無償交給社區使用,企業還出資近200萬元進行了改造完善,設置了寬敞明亮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講堂、多功能活動室和紅色網絡教育家園等,方便群眾辦事和學習。
社區成立后,各種事務事無巨細,人手不夠,鄧志軍采取“從集團內選派一批、社會上招募一批”的方式,為社區管理集聚人才。
社區黨委副書記李鳳林算了一筆賬:誠城集團捐贈給社區的辦公樓價值3000萬元,社區餐廳裝修花了120萬元,十幾家店鋪3年租金減免共計300多萬元,社區辦公樓水電、基礎設施維護及工作人員工資每年100余萬元;此外,集團還拿出200萬元設立“貧困家庭救助基金”,解決困難家庭救助問題;拿出800多萬元購房優惠款,幫助老黨員、勞動模范等改善住房條件;設立“誠城愛心基金”,籌資150多萬元用于扶貧濟困……
“只要是黨的工作,只要是有益于社區群眾的事,需要投入的,集團鼎力支持。”鄧志軍表示。企業提供“人錢物”一攬子支持,讓誠城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說事,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黨員站出來、黨組織強起來
——創新社區黨建管理模式,成為超大社區治理的有效法寶
30多年來,誠城集團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千余人的現代化企業,鄧志軍和管理團隊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可是,不同于公司管理,作為全國超大型社區之一,人口多、面積大,又處在城鄉接合部,服務對象既有知識分子又有普通農民,工作千頭萬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群眾大事小事都落到社區。
怎樣服務好居民,怎樣把分散在一棟棟樓里的居民有效組織起來,更好地實現黨在基層的領導……誠城社區的這些困惑,也是當前我國很多城市社區治理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公司迅速發展后引入黨建管理的成功經驗,鄧志軍提出“以黨建為引領,傾心服務居民”,把加強黨建作為凝聚人心、推進社區工作的法寶,并辭去集團法人代表身份,把辦公室搬到社區,一心一意做起了社區專職黨委書記。
社區這么大,居民這么多,如何治理好社區、服務好群眾?鄧志軍認為必須依靠黨組織的力量,依靠黨員的力量。社區黨委在轄區開展“把黨員找出來、讓黨員站出來、讓黨員動起來、讓黨員亮起來”活動,把2000多名流動黨員有序組織起來,在每個居民小區組建“黨員義工隊”和黨的政策宣傳隊,設立52個黨員責任區,開展黨委成員幫扶困難家庭、民兵黨員幫扶優撫對象、年輕黨員幫扶高齡老人等活動,增進了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每年“七一”,社區還大張旗鼓評選和表彰社區優秀黨支部、優秀黨員、優秀黨員義工,培樹一批居民群眾身邊的時代先鋒。
誠城社區還探索實行駐區單位“大黨委”輪值制,結合轄區企事業單位多的特點,整合資源,聘請駐區單位黨建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建立“黨員學習聯抓、黨員活動聯做、困難家庭聯幫、創建工作聯搞”新機制,在駐區單位黨組織、轄區黨員中開展“雙報到”和“雙反饋”活動,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協調發展。
為打造高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社區黨委探索與轄區各物業公司之間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了各方互相配合、密切協作。該社區率先在居民小區成立了黨支部,在每個樓棟建立起黨小組,形成了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架構,實行社區、駐區單位、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五方協商”機制和“五級負責制”,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網絡化新格局,解決了城市小區治理工作中“誰來服務”“怎么治理”等問題,找到治理與服務的平衡點,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社區創造性推行“紅色物業”模式,使物業企業成為社區治理與服務群眾的重要參與者,真正把物業服務企業打造成為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成為較早把黨組織向物業服務企業延伸的城市社區。
今年,誠城社區黨委啟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來,各支部按照一支部一特色的要求,積極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為群眾理發、組織義診、社區清潔、夜間巡邏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深受群眾好評。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誠城社區黨委設立10個黨員志愿服務項目,涵蓋便民助民、政策宣傳、文化娛樂、矛盾糾紛調解等,用“菜單式”服務推動“精準志愿”,全面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看社區越來越好,很多老黨員熱心參與社區服務,80多歲的老黨員胡秀蓮找到鄧志軍,將手帕包著的1000元錢送到他手里說:“我年齡大了,不能為社區服務了,這1000元錢就算特殊黨費吧!”
搭建為民服務平臺,打造多項“第一”
——探索社區工作機制,讓社區治理從“各自為戰”到“共同奮戰”
“做好社區治理,打造一批為民服務平臺是關鍵。”多年來,誠城社區按照以黨建推動區域化群團建設的工作思路,從健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區群團組織入手,在社區廣泛建立服務平臺,讓各個群體都能找到自己的“娘家”。此外,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完善社區各類組織和機構,變“各自為戰”為“共同奮戰”,也大大節約了行政成本。
正是這一系列服務平臺和建立相應的社區治理工作機制,讓誠城社區創造了多項第一——
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區民兵組織。因管轄面積大、流動人口多,社區牽頭,各單位后勤、轄區物業、社會待業青年等組成了一支120人的民兵連,并投資50萬元配置了裝備。民兵連積極參加治安巡邏,被譽為社區群眾的“守護神”,特別是在抗汛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受到省軍區、原濟南軍區領導的高度肯定。
成立全省第一家居民小區婦聯組織,進一步延伸婦聯工作“手臂”,把“婦女之家”“社區家長學校”等引入居民小區,把婦聯組織建設成能為婦女兒童說話辦事、深受廣大婦女信賴的群眾組織,吸引婦女群眾有事找“家”、活動在“家”、凝心聚力在“家”,打通服務婦女群眾“最后一公里”。
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區法庭和社區檢察室、社區家事調解委員會,積極參與新鄉市司法體制改革,為群眾提供司法服務,調解化解矛盾糾紛,得到中央政法委和河南省高院領導認可,社區法庭建設經驗被中央綜治委、最高法院在全國推廣。
成立全省首家少工委,促進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無縫對接,積極推動黨建帶團建、帶隊建,引領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也團結更多社會力量,為轄區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營造充滿陽光的社會發展環境。
在全省率先構建書記調解室+家事調解室+社區法庭“三位一體”的糾紛處理體系,在居民小區設置書記調解室,在社區設立家事調解室和社區法庭,近年來先后參與處理多起集體維權事件,化解各類家庭矛盾、鄰里糾紛上百起,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為便利群眾生活,社區黨委協調物業公司以降租或免租的方式,引進了社區餐廳、生活超市、有機蔬菜配送站、溫泉浴池、便利洗衣店、百姓大藥房、衛生服務站、托幼所入駐社區;為方便群眾辦事,誠城社區設立行政服務大廳,為居民提供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計生、法律等“一站式”服務。
誠城社區還與轄區高校簽訂共駐共建協議,設立誠城集團大學生人才培養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實習平臺。在與新鄉醫學院共建活動中,這些大學生與小區空巢老人、患病居民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定期為社區50個家庭開展家庭護理指導、定制營養餐等服務;新鄉學院更是在誠城社區設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多種多樣的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
此外,社區還與轄區醫院聯合,每周在轄區居民小區開展巡回義診活動,組織居民文體骨干,組建社區舞蹈隊、歌詠隊、空竹隊、書法協會等群團組織,以紅色教育、民俗節慶、群眾健身、文化娛樂、文明創建等為主,抓好“五個一”文體活動。
“聽群眾打心眼里說黨好,再多的付出都值!”
——從群眾最關心的生活小事和瑣事入手,讓治理有溫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小區里裝上了固定充電樁,再不用擔心在家里或者飛線充電不安全了!”10月15日,在誠城社區華隆國際小區,正刷卡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市民王女士忍不住為小區點贊。
近年來,因私接電線給電動車充電而引發火災、爆炸等事故頻發。去年以來,誠城社區動員轄區內各小區統一安裝充電樁集中充電,既方便了群眾,也減少了安全隱患。
天氣漸冷,遇上好天氣,群眾喜歡曬被子。為解決居民沒地方曬被子和私拉亂扯線繩有礙觀瞻的問題,誠城社區在紫郡等小區每棟樓前,統一制作固定的不銹鋼架,讓居民安心晾曬。
每到周末,來自誠城社區轄區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都會準時來到社區一樓的圖書館,為轄區小學生們輔導功課或者開展興趣培訓。寒暑假時節,誠城社區的彩虹課堂志愿活動則持續向轄區中小學生開展教育志愿活動。孩子們不但可以跟著大學生哥哥姐姐學到書本里的知識,還可以學習手工、美術和手語等才藝。
不止彩虹課堂,誠城社區還先后培育“快樂心”心理咨詢項目、“健康人生”義診項目等多個志愿服務品牌,其中以鄰里守望、鄰里互助為主題的“老街坊鄰里一家親”項目榮獲全國最美志愿服務項目稱號,該項目4年吸納志愿者3萬余人,開展活動千余次。
管理有溫度,居民更幸福。多年來,誠城社區用心、用情為居民服務,從居民群眾最關心的生活小事和瑣事入手,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并依托打造的各個平臺,定期不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今,誠城社區實現了“一周一次小活動、一月一次大活動”,每年至少組織一場大型文藝演出、一場體育運動會、一次書畫攝影展、一次社區居民收藏手工展、一次以誠信為載體的文化活動,努力營造“以和為貴,親如一家”的鄰里文化氛圍。
“大災面前,最能看出社區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群眾是不是有組織,就是不一樣。”今夏,新鄉市遭受持續強降雨,群眾感慨地說,“在俺誠城社區,有難事兒就能找到黨員,有險事就能看到黨員,住在這里很踏實!”
暴雨災情發生后,在鄧志軍的帶領下,誠城社區第一時間成立社區搶險總隊和小區搶險小分隊,社區“兩委”成員24小時值班,各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和居民連夜搶險救災、排水排澇等,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確保小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鄧志軍還協調誠城集團先后兩次捐款800萬元用于支援新鄉市防汛搶險和災后重建。
8年多來,誠城社區作為新鄉市基層黨建工作和社區管理體制創新試點,成為引領全國新型城市社區現代化建設的示范亮點。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社區”“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50多項榮譽,中組部、中央政研室,省市領導多次來社區考察指導,被稱為“誠城模式”向全社會推廣。每年全國各地有100多批次、1萬多人次前來社區考察,交流學習。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