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南麓,黃鴨河畔。一座宏偉的現代化大壩拔地而起,仿若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這片孕育著希望的熱土上。一群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建設者,在青山綠水間唱響蕩氣回腸的生態發展之歌。
這便是南陽市單體投資額最大的能源建設項目——國網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電站。待兩期建成,它將成為國內第二大抽水蓄能電站。
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
抽水蓄能電站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的大規模儲能方式之一,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對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負擔?為此,該項目通過施工環境檢測、巖土情況勘察、施工方案優化等流程,提出數個可行的方案。將“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的理念,貫穿整個過程。
為防治水土流失,建設者統籌規劃道路沿線植被恢復方案,采用種植槽、排水溝一體化設計施工,對公路沿線渣場分區分片植草,利用灌木、藤本植物的互補優勢,快速恢復邊坡植被生態,人工植被與大自然緊密地融為一體,還山川以顏色。
除此之外,建設者在施工過程中還在電站上下水路連接公路沿線隧道洞口分別設置三級環保沉淀池,及時處理所有施工廢水,并重新用于開挖鉆孔、道路降塵等,保證了施工廢水循環使用。
砂石骨料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汩汩清流,驗證了分區廢水處理“零排放”的治理要求。
電站建設以來,在保護原有環境面貌的同時,有效改善了當地交通和生活設施,顯著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促進了地方經濟轉型,同時帶動了當地商業、旅游業配套發展,為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如今,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已經全線封頂,這里的山水景色也愈加蔥郁。
以水為媒儲備電能 緩解拉閘限電之痛
據了解,天池抽水蓄能電站樞紐工程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和開關站等建筑物組成。抽水蓄能電站不僅具有調峰填谷的靜態效益,而且由于其啟動迅速、運行靈活,特別適宜在電力系統中承擔調頻、調相、負荷備用和事故備用等“動態”任務,是大電網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
在全網大停電、一片“漆黑”的極端情況下,電網重新啟動一般要從抽水蓄能電站這根“火柴”開始,最終“點亮”整個電網,因此抽水蓄能電站也被稱為“電網的最后一根火柴”。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電力系統的電能是不能儲存的,通過電網在同一時間實現發電、傳輸和使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負荷需求往往與發電電量不匹配,為實現發用平衡,需要拉閘限電或降負荷停機,常規電廠發電機組再啟動時耗能巨大。
而抽水蓄能機組啟動非常快,通過蓄能電站可以把多余的電用于抽取下游水庫的水,把電能轉化為勢能,在用電高峰的時候,再把勢能轉化為電能,這種循環就實現了電網負荷低谷時的電能存儲。
“在用電低谷時用過剩電力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儲存起來,然后在用電高峰時將水從上水庫放至下水庫發電,其本質是以水能轉換為載體,將電力系統低谷過剩的電能轉換為高峰優質的電能。”天池抽水蓄能電站黨建部負責人李長勝說道。
綠色能源建設走出高質量發展先鋒兵
綠色發展,能源轉型。抽水蓄能作為新能源消納的友好伙伴,在助力新能源消納中始終發揮平衡協調作用。抽水蓄能可以很好地適應風電的反調峰特性和光伏出力隨日照陡增陡降特性,在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同時,減少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對電網的沖擊。
天池抽水蓄能電站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節省標準煤耗8.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萬噸,將更好地服務河南藍天工程,促進河南生態文明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推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助力向“雙碳”目標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今年3月份,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河南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南召縣政府三方代表共同簽署了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建設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簽約的二期項目規劃裝機規模160萬千瓦,建設工期6年左右,預計工程總投資80億元。
兩期建成后,電站項目將進一步提高河南電網調峰能力,極大地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帶動當地群眾就業,每年可增加地方稅收約3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近年來,南召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清潔能源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綠色崛起的重要抓手,先后引進落地了中國風電、中機國能、國網新源等一大批行業巨頭,抽水蓄能、光伏、風電、小水電等門類齊全、體系完備,走在全省前列。全縣已批復建設裝機容量近200萬千瓦,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40億度,成為名副其實的河南省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基地縣。
南召縣委書記方明洋說:“能源基建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能源產業是重大的戰略性產業。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作為河南省百萬級抽水蓄能電站,具有基礎條件優越、規劃設計超前、節約建設投資等優勢。三方合作建設二期項目,既是過去友好合作的再延續,更是未來創新合作的再深化。兩期項目建成后一定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標志性的重大綠色能源項目,有力助推南召‘十四五’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南召綠色崛起、跨越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