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笤帚,除了手要靈巧,還得能夠使上全身力氣。扎笤帚使用的剎繩不能太粗,有筷子頭一半粗就可以了,一頭系在腰上,另一頭系在拐子上,腳蹬緊,繩纏牢,定型準,把順手,這就是我做笤帚的幾個要領……”11月3日,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連店村78歲的村民陳謙邊說邊熟練地為我們演示古老的扎笤帚手法,老伴兒王榮則在旁邊用剪下來的高粱桿做鍋排,順便把扎好的笤帚碼成一排,老兩口配合默契。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高粱笤帚、鍋排曾作為千家萬戶必不可少的用具。隨著時代進步,笤帚的制作原料也由原來的高粱穗、糜子穗演變為各種塑料及化纖制品,扎笤帚這門老手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能熟練扎制笤帚的老工匠也是越來越少,笤帚、鍋排反倒成了承載鄉愁的實體。
“以前扎拍子、做笤帚就是為了養家糊口,現在是舍不得丟掉做了三十多年的這門手藝。”說起再重操舊業的原因,王榮感慨萬分。陳謙和王榮夫婦做的笤帚、鍋排,每次到鎮上“趕會”,不僅有家庭購買,還有學校、單位、工地購買。
“我做笤帚用的高粱穗是從內蒙運過來的,糜子長,色澤白亮,高粱殼清除的干凈,扎出來的笤帚結實、耐用、美觀,趕一次會能賣十來個鍋排,一二十把笤帚,能賣幾百塊錢,除去成本還有一半的利潤。”陳謙說。
據了解,高粱桿笤帚和鍋排除了實用外,還有著文化的傳承和記憶在里邊。搬新房、娶新娘、娘家正月回門禮都需要用到高粱桿笤帚和鍋排,笤帚掃了地代表辭舊迎新,圓圓的鍋排掛在廚房寓意圓滿。
近年來,鬧店鎮堅持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并重的原則,深入挖掘轄區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極參與平頂山市、寶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非遺工作取得明顯實效。截至目前,鬧店鎮申報非遺項目15項,批準通過1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