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璐的理發店里只有三把理發椅,雖然椅子多處掉漆,卻頗具年代感,很多人對此“情有獨鐘” |
![]() |
吹風機,刮臉刀,還有“紅燈牌”痱子粉 |
![]() |
簡樸大方的“人民理發店”招牌 |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俊偉/文
見習記者 王訪賢/圖
日子過得太快,我們很難再慢下來——除了堵車的時候。就連那老嫗過馬路,也得為綠燈讀秒。
城市走得很急,我們很難再找到那些殘存的記憶符號——除了那段堆砌的土城墻遺址。就連那本已高樓林立的城中村,也已在粉塵中湮滅殆盡。
但偶爾,也會有意外。
在鄭州那條車水馬龍的經三路上,在那個人們總是伸長了脖子翹首以待公交車的站臺后面,一間很不起眼的“人民理發店”,已經整整延續了63年。
【記憶】
老式鑄鐵理發椅
就著水管子洗頭
那“人民理發店”的招牌,純黑色字體書寫,以灰白色的板材為底色,不摻加任何多余的裝飾,完全是上個世紀的簡潔風格。
在那個年代,循著“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的甜美歌聲,三兩個小伙,結伴走進理發店,每人理一個“三七分”,再上點摩絲,學著小虎隊的樣子,哼著“向天空大聲地呼喚,說聲我愛你;向那流浪的白云,說聲我想你”的輕快小調,帥得一塌糊涂,仿佛滿世界都是陽光和青春。
理發店不大,二十平方米左右,只有三張理發椅子。但店內至今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特色:笨重得不能升降的白色老式鑄鐵理發椅,還有掛在椅子后頭的蕩刀布,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的“紅燈”牌痱子粉盒,坐在高凳上伸著脖子就著水龍頭洗頭的顧客……沒有過多的裝修,倒有些刻意的簡樸。
【歷史】
63年的傳承
最早是家國營理發店
店主是47歲的徐璐,但是這間人民理發店比她還大16歲,有63年歷史了。最早的時候,它是一家國營理發店。
1954年,當省政府從開封搬遷到鄭州,國營的服務公司也應運而生,主要是提供理發、洗浴等生活服務。當時的人民理發店要比現在大得多,有二十多個師傅。
一位銀發蒼蒼80多歲的老太太正好來剪發。她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退休職工,家就在附近,她說:“我從1957年開始就在這里理發了,以前醫院還發理發票哩。”
徐璐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母親臨產前去醫院的路上生下了她,于是取名叫“璐”。所以一出生,徐璐就是城市戶口了,在那個年代叫做“吃商品糧的”。
別小看這國營人民理發店,就當年,如果你不是城市戶口,那就根本沒有進來上班的資格。“那時候有招工名額,我是經過考試、體檢才被招進來的,屬于國家工人。”徐璐說她總愛說“那時候”。“那時候”其實是1986年,她還是個16歲的小丫頭。
到了大約上世紀90年代,興起了承包,再到后來,就逐漸改制了,徐璐接了這理發店。“人民理發店”的店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顧客】
有人專程開車來
七八成都是男性
第一次看到“人民理發店”的顧客,不少人都會有兩個猜測:一是這個店理發的價格應該會比較便宜;二是覺得這個店的顧客應該都是中老年人。但他們都猜錯了。
雖然是一家老店,但人民理發店剪發的價格和很多社區理發店的價格差不多,剪發15元,說不上便宜也說不上貴。顧客倒也并不都是中老年人,徐璐說,老中青幼都有,附近的許多居民,一家幾代人都是這里的常客。
“有的還坐著車、打的,或者開著車來,還不夠他油錢呢,但是他喜歡,那就不計成本了。也許是喜歡這種發式?那他就是對這里情有獨鐘吧。”
顧客以男性為主,十個顧客中,有七八個都是男性。“就是來剪個發,刮個臉,采個耳,可能年輕的女顧客看了我這個店名,覺得不夠時尚。”
【堅守】
理寸頭、刮臉
她要守住老手藝
徐璐不愿意為了提高客單價,而犧牲掉她一直堅守的國營老店“人民理發店”招牌。她琢磨著,堅守這塊牌子,就是堅持住自己的風格。
她覺得理發和吃飯有一個相通的道理,大魚大肉吃的時間長了,還是會回頭吃吃雜面饃,理寸頭就是這家老店的優勢。
除了寸頭,還有她津津樂道的“大刀刮臉”。時代變遷,如今還掌握著“大刀刮臉”技藝的理發師已經少之又少,很多顧客進到徐璐的店里,都不免感嘆一句:“終于找到一家會刮臉的。”
徐璐說:“刮臉不掙錢,三年前的時候,刮臉只收5塊錢,兩年前漲到8塊,目前也只收10塊錢,所以一方面很多年輕人都沒學過,另一方面很多店也不愿意干這活兒,如果刮不好,還可能會刮流血,劃不來。”
“刮胡子用碎刀,刮臉用長刀,以前的老師傅都講究,刮臉下來,81刀。以前,中老年人都喜歡刮臉。刮臉如清風拂面,長者一躺似神仙。”她說,以前男子刮臉,其實不亞于現在的女子美容,刮過之后,臉上的油、灰、死皮、鼻子兩邊的黑頭,統統都修掉了。
“這代代相傳的老手藝不能丟。”她總是念叨著這句話,“顧客能坐到我的椅子上,手扶在鐵扶手上,坐到這兒,刮臉刀沙沙一響,聽到這聲音,能回憶起二三十年前,或者是兒時的感覺,就像時光倒流一樣回到過去,能給顧客帶來這樣的感覺,是我最大的享受。”徐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