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組織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經驗交流工作,從全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挑選出100個有示范效應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行全國經驗交流。
(小區怎么改?大家一起商量)
2021年12月3日下午,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楊正杰同志,參加全國“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第五期經驗交流視頻會,代表河南省作豐產路47號合院改造項目情況匯報。是什么樣的成效讓這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入全國100個有示范效應的改造項目?
“最多改一次”和“居民高度自管” 6個小區連片改
據了解,文化路街道辦事處積極探索實施“最多改一次”和“居民高度自管”工作思路,在金水區保障性住房管理辦公室的認真指導下,對豐產路31號、33號、45號、47號、49號等6個獨立小區11棟樓678戶居民,采取“貫通圍墻、合院改造、長效管理”的改造模式,構建鄰里互助、融合互通的鄰里溝通平臺,打造“大食堂、共管理、宜居住”的宜居新家園。
(改造前的小區,通行道路較窄,消防車無法進入)
據悉,啟動改造后,辦事處成立專班負責,全天候蹲點盯守,強力推進合院改造項目。制作了項目工程施工進度表,明確項目負責人和工程節點,采取日調度、周例會、月總結工作模式,對項目進度進行跟蹤登記,及時解決改造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改造進度。在改造過程中,積極吸納小區樓院、項目設計、施工單位及社區黨員成立臨時黨支部;挖掘熱心群眾、老黨員、志愿者成立樓院自管會和志愿者隊伍,服務小區改造工作,同時又全程監督改造過程,實現街道、社區、居民三級監管,確保小區改造過程質量過關、品質過硬、標準過線。
聽民意、集民智,按民需,重實效
老舊小區怎么改?每個小區的情況不一樣,“一刀切”的辦法行不通。
金水區文化路街道辦事處社區治理辦公室在改造之處做了大量調查,一切從小區居民需求出發,聽民意、集民智,按民需,重實效。
(改造后的小區,外墻和環境都煥然一新)
街道、社區通過入戶走訪調查、設立群眾意見征集點、公布老舊小區改造咨詢電話等方式廣泛征求樓院居民對小區改造的意見建議,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將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同時,積極采納居民擴展公共空間、增加便民設施、環境綠化和充電設施的意見建議,合理規劃合院內布局,增加公共停車位、綠化面積、電動車充電樁和健身設施。同時,結合“掛圖作戰 集中攻堅”行動,采取居民參與物業管理的工作模式,有效引進物業管理公司參與樓院管理。
在征集民意、匯集民智的基礎上,街道社區充分考慮樓院改造居民的現實需求和實惠,科學規劃、精心打造,按照“最多改一次”的原則,將群眾反映強烈的暖氣改造并入改造項目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施工、同步推進。
(改造后的小區,拆除圍墻,道路拓寬,通行更通暢)
改造期間,金水區保障性住房管理辦公室蹲點指導合院改造項目,嚴把質量關,現場解讀改造政策;文化路街道辦事處積作好群眾工作,站位群眾角度,改出群眾滿意的工程,在金水區區保障辦、文化路街道兩級的通力配合下,項目快速推進。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合院改造即將全部完成,在內部道路、雨污管網全面完善的基礎上,特別要提到豐產路47號合院新接入集中供熱管網400戶已全部通暖供暖,讓合院內的居民這個冬天有“暖”不再冷。鄭州“720”特大暴雨,47號院改造經受住了考驗,合院內無積水和被淹現象,受到了居民群眾的肯定。
同時,合院內還增加了公共停車位60余個、綠化面積900余平方米、電動車充電車棚950余平方米、便民休閑椅20組、各類健身設施12件,公共空間更廣闊、公共設施更充裕、居民出行更便捷,曬暖的老年人、打鬧的孩童、休憩的居民更多了,和諧共處的氣氛更濃郁,處處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