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走進位于平頂山市寶豐縣觀音堂示范區的一家豆腐作坊店,一股濃濃的豆香撲面而來,“豆腐西施”申巧玲正帶著6個工人在忙著制作豆腐,專心致志、動作嫻熟,制作完成的豆腐被整齊碼放著。
豆腐是人們日常的菜桌佳肴,傳統經典年貨,觀音堂的千層豆腐更是遠近聞名。觀音堂位于寶豐縣西部山區,青俊的山峰,甘冽的泉水,勤勞樸素的村民和傳統的制作工藝,這些獨一無二的條件造就了味道獨特、品質優良的“觀音堂豆腐”。細膩、嫩滑、緊致、爽口……不僅觀音堂人愛吃,周邊鄉鎮的居民、城區的市民和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會爭相預訂購買。
“俺們制作的豆腐口感軟嫩,但又久燉而不散爛,入口就可以感受到豆子的醇甜和觀音堂山泉的甘甜混合而成的獨特口感。”說起自家生產的豆腐,43歲的申巧靈一臉的自豪,她告訴記者,從父輩開始,家里的豆腐制作已有五十幾年,從13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制作豆腐,靠著賣豆腐,申巧靈養活著一家老少。
選料、炕豆、脫皮、浸泡、磨漿、燒漿、過濾、點漿、定型……每天一大清早,申巧靈和女兒準時開始她們一天的忙碌“豆腐”生活。用她的話來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重復這些流程了,瞇著眼都能做出豆腐。說話間,一板板雪白的豆腐新鮮出爐……
“以前都是爺爺和媽媽挑著豆腐去外面賣,現在家里的豆腐基本是供不應求。很多吃過我們家豆腐的人都是自己開車來買。”店主大女兒胡亞捷開心地說著,家里豆腐生意越來越好,她們在縣城也開了一家專門供應“觀音堂豆腐”的門店。
據了解,“觀音堂豆腐”因其優良的品質、傳統的制作工藝,正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工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有效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在這干活的都是本村人,離家很近,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不用外出務工了,每個月工資有2000至3000元,多勞多得,工作也輕松。”正在作坊中加工豆腐的觀音堂村民告訴記者。
“目前,該作坊每天生產豆腐1500斤左右,年收入能達18萬元左右,并已帶動當地3戶加入到這個行業,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下一步,觀音堂示范區將做好千層豆腐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讓豆腐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擴大生產規模,開發豆腐新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品嘗觀音堂千層豆腐。”觀音堂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崔懷風說。(編輯: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