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圖/鄭萌 |
河南商報記者 吳軍
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今年前三季度,鄭州市規模以下服務業企業經營情況如何?對勞動力的需求是否旺盛?用工成本有沒有增加?企業的流動資金和融資情況如何?
11月13日,國家統計局鄭州調查隊公布,該隊最近在鄭州市352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目前84.9%的企業經營狀況處于良好或者穩定狀態,同時,近九成的企業用工同比增加或持平。
經營:
整體收入緩慢上升
調查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鄭州規模以下服務業單位樣本中,反映其經營狀況處于良好或者穩定狀態的占比為84.9%。
其中,12.8%的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有所增加,64.2%的企業反映整體營收同比持平,23%的企業反映今年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
總的來看,今年以來反映營業收入增加的企業數量在逐步增長,占比從7.5%增長至12.8%。反映營業收入減少的企業數量從30.6%下降至23%,營業收入穩定的企業一直在總量的65%左右徘徊。
調查顯示,市場訴求是整體企業收入增長的主因,有78.6%的企業認為市場需求是影響企業經營的最重要因素。
從調查資料看,目前鄭州規模以下服務業企業整體收益情況處于緩慢上升的狀態。一季度以來企業營業收入下降的占比持續減少,從年初的27.6%左右下降至目前的23.9%,盈利持平的企業從66%上升至67.9%,盈利增加的企業從一季度的6%上升至8.2%。
用工:成本增加
導致用工需求下降
調查顯示,當前服務業單位對于勞動力的需求較為旺盛,呈穩定增長態勢。
在調查樣本中,有12.5%的企業反映對勞動力需求增加;有76.7%反映對勞動力需求保持穩定;只有10.8%反映對勞動力需求下降。
什么原因導致部分企業的用工需求下降呢?“對企業來說,影響勞動力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經濟效益下降兩項指標。”鄭州調查隊有關人士稱。
調研發現,不少企業反映經營成本上升較快,今年前三季度,反映經營成本上升或持平的企業分別占總調查樣本的22.4%和70.2%,僅有7.4%的企業反映在本季度內營業成本出現下降。據了解,影響經營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用工成本升高,占65.8%。
融資:超六成企業
融資來自銀行
調查顯示,約八成的企業反映流動資金充裕或者一般,只有19.6%的企業反映流動資金較為緊張。總體來看,七成企業沒有融資需求,有12.5%的企業認為當前融資比較困難。
在有融資項目的企業中,有60.6%的企業反映融資來自銀行貸款,有24%的企業融資來自民間借貸,融資來自專項資金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別為7.7%和5.8%,融資來源于其他的占1.9%。
轉型:市場縮小
是企業轉型主因
調查顯示,目前鄭州市規模以下服務業企業有轉型升級考慮的不算太多,今年前三季度有13.6%的被訪單位正在轉型或者考慮轉型,但轉型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被動因素影響。調查問卷顯示,這些轉型的企業中有68.7%反映是因為市場萎縮和競爭加劇使得企業不得不進行轉型,因發現了其他的商機而主動轉型的企業只占轉型企業的31.3%。
【建議】
創新可提高企業競爭力
優化結構可增加企業效益
小微服務業企業以后該如何發展?有關專家對此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規模以下服務業企業想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跟上步伐,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關注技術、品牌和創新。”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富祿稱,企業的生存不能僅局限在保持現有訂單,還應當大力發展研發和設計,調整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從而通過更多的途徑獲得更多的客戶和訂單。
此外,張富祿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大力調整和優化服務行業結構,改造傳統行業,推進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
國家統計局鄭州調查隊有關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們希望政府部門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發揮融資中介服務機構作用,將資源向市場前景看好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傾斜,簡化信貸流程,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用好政策優勢
可幫企業事半功倍
支持企業發展,鄭州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斷“加碼”。今年9月,鄭州市出臺打贏轉型發展攻堅戰若干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持破解轉型發展瓶頸制約,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
2017年至2019年,市級每年安排1億元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一批電子商務企業和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建設;安排1.2億元跨境電子商務專項資金,支持保稅物流倉 ( 含境外倉)等跨境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跨境電商龍頭企業;設立3億元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支持商貿物流園區建設和商貿物流企業發展壯大。
加大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建設力度,集中優勢資源扶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支持建設一批產學研結合、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加快設立1億元的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基金5000萬元,科技參股擔保資金5000萬元。
小微服務業企業應該充分借助鄭州市推出的相關扶持政策,在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豐富企業運營方式、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