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歷數了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取得的驕人成就,認為今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二戰后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
中共十九大后,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向何處去?世界需要多元發展,中國方案能貢獻怎樣的智慧?又將如何影響人類進程?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30多家智庫的數百名學者政要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中國共產黨做對了什么?
談到中國的變化,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還記得30多年前在北京長安街看到的情景:“機動車非常少,到處是自行車的矩陣。”福田康夫說,“現在已是今非昔比。中國在10年里建成了2萬多公里的高鐵,這樣的速度和效率遠超日本。”
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確立了長期心理優勢,“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制度和發展模式是最優的。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沒有復制西方模式,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把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
與會專家認為,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方案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現代化之路的全新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認為,過去40多年里,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在減貧事業上創造了中國智慧,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借鑒。
“面對中國的成就,西方愛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國家治理和發展,這不公平。”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于今說,中國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來制定自己的發展策略,這不僅于別國無害,而且能和其他國家找到合作的利益交匯點。
中國贏就是世界贏
“當今世界思想領域有哪些稀缺品?我認為其中包括引導人類前行、符合發展規律的思想燈塔;能在多元文化、多元需求和多元生活方式中凝聚共識和引發共同行動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安全觀,以及能為全人類造福的新型公共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十九大報告提供了這種稀缺品。它超越了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道路選擇的局限,尋求人類的最大公約數和利益交匯點,符合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過去數年間,中國幫助非洲建設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工業發展項目,非洲已經從中國的繁榮中獲益。西方國家只想要我們的原材料,而中國幫助我們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非洲社會科學院研究發展理事會副主席恩科洛·福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院遠東歷史、考古與民族學所所長托克維·拉林說,十九大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單極世界的良藥,中國需要有更加高明的外交藝術來應對挑戰。
中國發展能給世界帶來什么?
幾年前,中國人對蔓越莓——一種小巧的紅色漿果還很陌生。隨著中國日益富裕的中產階層對健康水果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國在短短4年間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蔓越莓出口市場。
和蔓越莓一樣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的還有阿拉斯加州的海魚、蒙大拿州的牛肉和艾奧瓦州的大豆。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中美企業簽署了2535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為雙邊經貿往來注入新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注意到,以前的提法是“封閉導致落后”,從“導致”到“必然”的變化顯示出未來中國堅持開放的決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大開放,大發展;小開放,小發展;不開放,不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趙晉平說,作為經濟總量全球第二的新興經濟大國,開放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機遇。
“在‘反全球化’思潮不斷凸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進程深度博弈的當下,中國提出的全球化‘中國方案’將引領探索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新理念,開拓全球化新道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說。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