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實習生金萍 通訊員賀洪強
巴奴總部“進京”了!
但是,你知道嗎?巴奴最大的“后廚”留在了與鄭州市一河之隔的新鄉市原陽縣!
原陽縣的“魅力”何在?憑啥留住了巴奴?
【食材年產能2萬多噸,滿足近百家直營店供應】

隨著巴奴“能冷鮮不冷凍,能天然不添加,能當天不隔夜”的提出,第三代供應鏈理念開始產生。第一代餐飲供應鏈采用“添加劑+冷凍”的工業化方式來做標準化,第二代供應鏈是中央廚房模式,理念還是標準化,提倡去廚師化、用料包炒菜。巴奴創始人杜中兵說,“巴奴的第三代供應鏈的理念完全不同,是從極致美味、健康美味思考,追求如何為顧客創造更極致、新鮮、健康的味道。
巴奴供應鏈事業部總經理翟志剛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巴奴在全國布局了4處中央廚房,分別位于北京、無錫、東莞和原陽,其中位于原陽縣的中央廚房規模最大。2020年,這處投資約1.5億建成的“后廚”正式亮相,占地2萬多平方米,年產能達2萬多噸,能夠滿足近百家直營門店的食材供應。
在巴奴的央廚里,新鮮的茼蒿需要人工一根根進行挑選,有破損葉片、樣子不規整一律不予通過;每一片白菜的要求是達到菜心的標準,不能有一個黑點在葉片上;新鮮豆芽的材料是來自東北的非轉基因大豆,經過人工粒粒挑選,然后用300米深的深井水進行培植,送到餐桌上的前一刻還是綠色自然生長的狀態。
記者看到,在蔬菜加工、毛肚漲發、配送等專區,配備了智能化貨架、自動化保鮮設備、全方位溫控系統等一系列現代化設備。同時,巴奴投資400余萬元,在央廚內建立了品控中心化驗室,對食材中的真菌毒素、微生物進行檢測,確保食品安全及顧客體驗。
【最大“央廚”選原陽,這些優勢很“誘人”】

與巴奴一樣將“中央廚房”設在原陽的食品企業,還有70多家,比如阿利茄汁面、姐弟倆土豆粉、九多肉多熟食等知名品牌。它們開在這里的“后廚”,對食材進行統一加工、包裝、檢測,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通過物流配送至門店。
“我們之所以將最大的央廚放到原陽,是因為這里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優勢。”翟志剛認為,原陽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政策優勢和集聚優勢等,是吸引食品企業“央廚”紛紛落戶的原因所在。
原陽縣強大的農業產能,極大豐富了食品企業的供應鏈。原陽盛產的“黃金晴”大米、貧困戶養殖場里的雞蛋、當地大棚里的果蔬,都是當地食品企業眼里的“香餑餑”。
原陽縣位于鄭東新區半小時經濟圈之內,是鄭新一體化的橋頭堡。面向鄭州及周邊城市數千萬人口市場,對食品產業來說,這里前景廣闊。發達的冷鏈物流、貨運配送,高效的交通體系,讓企業享受到了完善的服務保障,極大地提高了運營效率。
為服務好入駐企業,原陽縣建立了“雙召集人”聯席會議、項目首席服務等一攬子政策,組建優化營商環境辦公室,建立營商環境五級工作群,深入一線為企業解決難題。在招商、審批、用地、稅收、信貸、人才等方面開辟了“綠色通道”,加快形成總部經濟規模效應。
70多家知名食品企業的相繼落戶,讓原陽縣的產業集聚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與當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食品產業正呈現靠攏的趨勢。入駐的企業門類全,互補性高,更易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
【“硬核”配套一應“配齊”,集聚優勢更加明顯】

為進一步擴大集聚效應,原陽縣打造了占地2110畝的河南餐飲中央廚房產業園,這是國內最大的餐飲食材加工中央廚房集聚區。
該產業園一期占地1153畝,投資29億元,一期全部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1萬噸烘焙產品、2萬噸調料、2萬噸熟食、50萬份套餐,年產值將達到100億元。二期占地957畝,投資24億元,20多家企業進駐,首批6家已開工建設。
產業園總經理梅曉燕說,針對企業拿地難、手續雜的問題,園區統一服務,批量辦理;園區內已實現污水集中處理、蒸汽集中供應、物業集中管理,降低企業日常管理成本。
為推動食品產品集群高質量發展,原陽投資3000萬元建設區域性食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為食品企業提供原材料及食品質量檢驗和監測。同時,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聯合成立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產品研發、質量控制、智能化加工和冷鏈配送等環節開展不同維度的合作。
據原陽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鄒建介紹,該縣已逐步形成集交易采購、倉儲物流、加工包裝、分銷配送、質檢冷鏈于一體的鏈條式產業集群,輻射周邊消費人群達500萬人(次)以上。
在冷鏈物流方面,原陽縣的配套也可圈可點。3月16日,總投資80億元的中部(原陽)冷鏈產業中心項目正式簽約落地,該項目包括沿黃生態帶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現代化物流園區和20萬噸智慧冷鏈等3個部分,將以冷儲能力為基礎,打造物流總部港,助推集聚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