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我知道!我爺爺給我講過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故事,他還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呢!”平頂山市郟縣姚莊鄉中心校四年級學生李若涵自豪地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著自己所知道的民族抗日英雄故事。
近日,記者在郟縣姚莊鄉中心學校舉辦的“革命英雄主題班會”上看到一個個興致高昂的小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
類似熱鬧的場景早已成為郟縣教育的常態。近年來,郟縣教體局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積極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探索創新有情感、有深度的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在學生心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引入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非遺傳承技藝金鑲玉、傳統武術心意六合拳、傳統民族舞蹈、傳統中醫藥文化……郟縣的課后延時服務和社團活動中總是充滿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
“我們會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為學生們親自授課,比如學生們在學習心意六合拳時,在虎虎生威的拳風中,回漢學子緊緊融合,鑄牢民族團結意識。”姚莊鄉中心校校長孫恒召介紹道。
郟縣把175名登記在冊的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聘請為校外兼職輔導員,依照學生興趣定制非遺課程,每周至少2次到校授課,講授“葉氏剪紙”“娃娃鞋繡制”“農村傳統游戲”等5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制作流程、藝術魅力等,引導學生在文化浸潤中獲得情感體驗。
郟縣八一路小學在校園內開辟中草藥文化長廊,掛滿了百合、麥冬、蒲公英等中草藥,并詳細標明該中草藥的名稱、功能、入藥方法等內容。學生們通過認識中草藥、觸摸中草藥,對中華中醫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郟縣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根植民族基因,就能夠在孩子們心靈深處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縣教體局負責人說。
創新思政實踐 厚植愛國情懷
“1955年,毛主席對大李莊鄉(現廣闊天地鄉)作出了光輝批示,并向全國知識青年發出號召,一場長達27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了……”在郟縣廣闊天地鄉知青園內,聲音清脆、自信大方的小講解員正在向參觀者講解著知青故事。“聽到了‘紅領巾講解員’的講解,好像文化館里的故事‘活’起來了,對于歷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游客不禁贊揚道。
據了解,郟縣廣闊天地鄉中心校會定期遴選一批優秀學生,統一培訓后,利用業余時間到館中做志愿講解員。“我非常喜歡當講解員,講解詞可都是我認認真真學習過的!而且這里面的知識太有意思了!站在這里,覺得自己離先輩們好近。”小講解員武怡佳說道。
把教育做得鮮活有趣,也是郟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一大特色。近年來,郟縣依托厚重歷史文化資源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以國防教育和思政課教育為重點突破口,推進學校思政課“本土化”,精心打造八路軍豫西抗日革命根據地曹溝紀念館、廣天知青紀念館、堂街臨灃寨紅石古寨、眼明泉森林公園等一批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走出了一條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路子。
“郟縣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縣主要領導多次走進校園為師生們講授思政課。縣教育部門不斷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方法,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中,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的革命事業接班人,在潛移默化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孩子們心靈深處。”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紅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