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以官方的角度給到在校大學生最先進和全面的短視頻職業技能培訓。近日,短視頻直播平臺快手將自己多年來沉淀下來的培訓資源整合梳理,與多家高校合作,開發了“短視頻運營與創作技能訓練”選修課,由學校組建教師團隊,快手手把手將課程教授給老師,再由老師們在線下給學生授課,最大程度保證上課質量。
目前,該選修課已在廣西外國語學院與武漢傳媒學院兩所學校開課。其中,廣西外國語學院已開學三周,有186名學生選課;武漢傳媒學院已開學一周,有272名學生選課。
疫情期間,廣西外國語學院的老師正在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給學生上課
通過進駐學校,快手為學生傳輸權威的行業知識,帶領學生在實際層面接觸行業項目,將有助于培養短視頻內容創作生力軍。
快手
據了解,快手與廣西外院合作的“短視頻運營與創作技能訓練”選修課有8名授課教師,教學內容涉及快手生態介紹、賬號搭建、垂類介紹、選題方式、技巧訓練、相關準備等內容。
“這是一次很好的契機”,作為該選修課教學團隊
快手選修課與學校的融合,建立在適配性與專業性的基礎上,前期快手與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與磨合。陳佳老師介紹道:“從去年開始和快手策劃、籌備,研發歷經了幾個月的時間。”不管是課程的制定、安排,還是教師團隊的選拔,雙方都進行了反復打磨。
據了解,快手首先提供課程大綱供學校選擇適配課程,再對具體課程進行定制化,打造個性化專屬課程。陳佳老師稱:“從去年到課程上線的每一周,我們都有進行線上研討,從開始的教學大綱到后來授課內容、教案,我們都進行了反復溝通,快手團隊也來過我們學校面對面進行溝通和交流。”
確定了課程內容,實際授課過程也至關重要。快手對學校選拔出的教師團隊進行定期培訓,整個研發過程、課程制作都展現給每位授課老師,最大程度上保證教學質量。總體的授課形式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老師會給學生布置相對應的實操作業,讓學生創建快手賬號,獨立進行內容創作。
而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快手專門推出“快UP扶搖計劃”, 針對參與項目的學生給予專屬流量及運營扶持。每周快手會對學生的作業及賬號輸出學情報告,還有專屬運營1v1答疑解惑。
目前,廣外的快手選修課已經完成了賬號創建的教學,下階段將進入視頻拍攝、剪輯、文案等訓練中。陳佳老師表示,課程進展十分順利,學生們的熱情也很高漲。“學生們的正向反饋多一些,覺得這門課程很實用,能帶來全新的體驗。他們原來可能不是這個專業,對新媒體的認知不是很清晰,選修課給他們打開了新的世界。”
快手為行業培養優秀后備軍,提升學生能力促進社會就業
據悉,除了與廣西外國語學院和武漢傳媒學院兩所學校完成落地協議簽署,快手還與30多家高校建聯,并與5家簽署意向性協議。
而快手與學校合作設置課程、開發教材、設計并實施教學,將短視頻與學生課程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從實際層面了解短視頻行業。事實上,不只是短視頻內容創作,快手平臺中的推薦邏輯、商業模式與廣告植入、粉絲維護與社群運營等內容都需要深入學習,相應技能也只能在反復實踐中獲得。
陳佳老師表示:“無論是什么專業,學習新媒體、短視頻這樣的媒介都是一種鍛煉,我們希望同學們能了解短視頻的發展進度,也通過快手平臺了解社會并參與進來,在較為虛擬的生態里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優勢。”
就目前來看,快手平臺直接開設的選修課切實提高了學生們的內容生產能力。武漢傳媒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何龍此前從未接觸過短視頻創作,在學習了快手選修課后,他創建了快手賬號并開始發布游戲垂類短視頻,視頻播放量最高2天內突破2萬。“未來如果做得好的話,可以把賬號繼續運營下去。”何龍表示。
而對于行業內部來講,短視頻行業同樣需要具備良好專業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快手與學校合作,方便培養更多優質垂類視頻創作者,有機會為平臺注入新鮮血液,進而帶動社會就業。
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課題組撰寫的《短視頻平臺促進就業與創造社會價值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的沖擊下,數字平臺引領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體現了較強的抗壓和發展能力,對于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穩定就業、助力扶貧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眾多數字平臺中,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作為數字經濟的一種新載體,已發展為涵蓋內容消費、知識傳播、電商銷售、本地生活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報告測算結果顯示,快手平臺共帶動就業機會3463萬個。其中直接帶動的就業機會共2000萬個,主要來自內容創作者的就業機會。
總的來說,短視頻平臺拓展了市場的規模、廣度和深度,降低了信息匹配成本,為普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作為短視頻行業頭部平臺,快手此次與學校合作開展選修課進校園項目,將最大程度拉近社會與校園的距離,打造新生代優秀創作者蓄水池,也為社會就業帶來更多機遇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