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2型炎癥皮膚病臨床研究與均質化診療項目暨2型炎癥相關皮膚病全國協作網建設項目在北京為101家首批協作單位授牌。南陽市中心醫院皮膚科順利通過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對協作單位整體建設、培訓與數據庫管理以及診療能力等三大方面的考核,成為首批獲得授牌的協作單位之一。
南陽市中心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卞坤鵬表示:“醫院獲得首批協作單位認證授牌,標志著我院皮膚科2型炎癥皮膚病診療向規范化、均質化和標準化邁上新臺階,接下來將通過持續參與項目更好地實現大數據研究、專病規范診療、慢病管理三位一體協同發展,且要關愛患者的醫療需求,為患者提供更權威、更規范、更先進的診療服務和長期隨訪管理。”
據了解,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加大和環境污染等影響,過敏、炎癥等免疫系統疾病呈高發趨勢,成為公眾面臨的巨大健康挑戰。其中,2型炎癥皮膚病是一系列和過敏相關的疾病,包括皮炎/濕疹、蕁麻疹、類天皰瘡、結節性癢疹等。如今,2型炎癥皮膚病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國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跨越“數據”難關 醫院致力推動2型炎癥皮膚病專病診療
據悉,由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2型炎癥皮膚病臨床研究與均質化診療項目暨2型炎癥相關皮膚病全國協作網建設項目于去年啟動,旨在建立2型炎癥相關皮膚病全國協作網,從深度和廣度全面提高皮膚科疾病的診療和科研能力。項目啟動后,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皮炎濕疹真實世界數據庫。
自項目開展以來,南陽市中心醫院積極響應并參與皮炎濕疹數據庫的數據采集,總體患者采集數位列前十。同時,科室會舉辦線上、線下與2型炎癥、數據錄入等相關的培訓、講座等。
據卞坤鵬介紹,項目推進的難點在于主觀評估誤差對數據真實性的影響,即便實施數據專人負責制,且相關人員在負責此項工作前經過一定程度的培訓,仍存在采集人員主觀判斷會影響數據真實性這一問題。
“為嚴格控制數據質量,我們不斷加強數據錄入人員的培訓工作,糾正數據錄入員對評估標準理解方面的誤差。我們也協派資深醫務人員嚴格審核,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我們指派專人負責患者的電話隨訪,本著人文關懷和患者至上的原則,設身處地與患者溝通,強化患者的依從性,也盡可能保證數據收集的完整性。”卞坤鵬稱,通過收集到的高質量且豐富的數據,可更好地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有力支撐后續科研工作的開展,而通過有效分析并真正發揮數據的價值,將數據作為開啟2型炎癥皮膚病專病診療模式的“鑰匙”,對后續的規范化臨床診療具有指導意義。
卞坤鵬提到的2型炎癥皮膚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其中的特應性皮炎會貫穿嬰兒、兒童、成人,直到老年的整個生命進程,且疾病發病率高,易長期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疾病進行長期管理。
“過去可以說從診斷到治療的規范化程度嚴重不足,臨床上2型炎癥皮膚病的診斷率并不高,很多患者低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以特應性皮炎為例,易被誤診為‘濕疹’進行診斷,往往會造成延誤或中斷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因此有必要加強診治的規范化、均質化和標準化,這對于提升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和幫助患者管理疾病都是有利的。”卞坤鵬說道。
2型炎癥皮膚病高發,莫讓特應性皮炎成為睡眠“攔路虎”
2型炎癥性皮膚病作為皮膚科的常見病,過去幾十年間患病率逐漸增加,其中尤其以特應性皮炎高發且常見。特應性皮炎是一種系統性、特應性疾病,往往有劇烈的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2020年《中國特應性皮炎患者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75.7%的特應性皮炎患者對治療和長期管理不滿意,超過10%的特應性皮炎患者存在自殺傾向,有71.2%的患者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被歧視的經歷。此外,早期罹患特應性皮炎,也往往提示患者未來合并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2型炎癥相關疾病風險更高。據悉,特應性皮炎患者共病以過敏性鼻炎為主,其次為食物過敏和支氣管哮喘。
卞坤鵬強調,由于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特應性皮炎患者往往忍受著比疼痛更難忍的瘙癢,尤其是晚上更容易因為瘙癢難以入眠,導致睡眠質量變差,進而影響生活、工作等,因此,患者被確診后亟需規范化診療和堅持長期健康管理。在治療方面,靶向生物制劑和小分子藥物的出現,為我們臨床醫生帶來了新的治療武器,目前中國唯一獲批可用于治療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生物制劑,可通過阻斷特應性皮炎關鍵致病因子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發揮作用,為患者的長期維持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
近年來,南陽市中心醫院在皮膚科診斷、治療和綜合管理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自科自成立以來,承擔或完成多項科研項目。卞坤鵬表示,通過參與上述項目,進一步提升了該科室對2型炎癥皮膚病及特應性皮炎的診療水平,“我們對于將疾病的規范化、高質量診療推向新的高度充滿信心,未來,我們的團隊會繼續致力于‘醫、教、研’三駕馬車全面發力,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和實踐,進一步完善專病診療門診的建設及診療流程的規范化,同時搭建與患者的溝通平臺,以更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滿足本地患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