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陽市新野縣王集鎮的?湍濕地公園內,占地六百平方米的大胡坡農民起義紀念館黃墻黛瓦,四周樹木蒼翠,花草繁榮,不少外地來客和村民們正在院內參觀,了解九十多年前那場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
如今,在新野縣,農民起義展覽館、孤膽英雄紀念館、烈士紀念亭等紅色紀念設施,仿佛鑲嵌在百里平川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融入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新野縣作為河南省紅色革命老區,先烈們為了民族解放和群眾福祉,曾經在這片沃野上進行過不屈不撓的艱苦斗爭,留下大量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在鄉村振興的大會戰中,新野縣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建好紅色設施、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中去,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挖掘資源,紅色寶藏閃耀光芒。該縣黨史委、人大、政協文史委、革命老區發展促進會,組織專門文史人員,廣泛查閱黨史資料,大量實地走訪群眾,編撰了《中共新野縣黨史簡編》《新野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編撰了《新野英烈》《我所經歷的抗日戰爭》《拂曉的戰斗》《永恒的風采》《特別的懷念給特別的你》書籍,讓紅色“寶藏”歷經歲月洗滌后更加閃耀光芒。
注重融合,紅色設施科學鑲嵌。鄉村振興局、退役軍人事務局、住建局、國土自然資源局等縣直部門以及15個鄉鎮(街道),將紅色紀念設施的恢復、修建、保護、提升納入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按照“尊重歷史、科學規劃、打造亮點、注重融合”的思路,科學有序推進工作開展。各鄉鎮(街道)在顯著位置設立紅色文化墻,將十大英模人物及各類英雄人物的畫像和事跡上墻。王莊鎮建起了八路軍桐柏軍區三分區后方醫院紀念館,展覽實物和圖片、制作專題記錄片,再現當地軍民一心、共同抗戰的感人畫面。王集鎮對民舍進行改造提升,建起了大胡坡農民起義紀念館,展覽區內以“革命洪流、求索抗爭、沃野星火、英雄豐碑、星火燎原”五個板塊,展示了1928年7月在豫西南爆發的那場成燎原之勢的農民起義。還有孤膽英雄簡海金紀念館、烈士趙振箱紀念亭等紅色紀念設施經過精心修繕和維護,成為別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播處,與鄉村建設有機融合在一起,宛如鑲嵌在鄉村大地的一顆顆紅色寶石,為鄉村建設注入紅色元素。
組建了兩支“老兵宣講團”,深入15個鄉鎮(街道)、縣直單位、學校,以老兵們講述親歷故事,讓廣大干部群眾和學生受到紅色教育。組織“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宣講團,深入鄉村、社區講述“兵”故事和擁軍故事。組織符光錄“一人說唱團”,將退役軍人在脫貧攻堅、招商引資、發展產業、疫情防控、文明創建中的典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全縣進行巡演。組織新野縣全縣中小學生開展“我身邊的最美退役軍人”征文比賽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優勢,將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建設中,更加激發全縣退役軍人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大潮中去!”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興狀談到以后的工作時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