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資金支持院士投資創業
該《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支持院士創業的舉措。支持院士創辦企業,一是對院士創辦的獨資或者控股企業(含技術入股),以該企業為主體投資建設產業化項目的,且對駐馬店市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按照新增投資額的30%,由受益地財政給予院士及其團隊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補助。
二是對院士參股(含技術入股)但不控股的企業,在對駐馬店市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按照院士新增出資額的40%,由受益地財政給予院士及其團隊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補助;三是對院士在我市投資創業,引進產業發展急需、擁有關鍵技術和成果、且對駐馬店市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企業或者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由受益地財政給予最高5000萬元的啟動資金或者股權投資支持。
同時支持院士科技成果產業化,對院士的科研成果通過出讓在駐馬店市轉化,且該成果為國內首次實現產業化的,綜合考慮實際產出增量,且對駐馬店市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按照技術合同交易額的10%,由受益地財政給予院士及其團隊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補助。
該通知還明確支持院士參與創新平臺建設,對院士牽頭組建,新獲批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按投資額的30%由受益地財政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資金補助;院士牽頭組建并管理使用的科學實驗室,新獲批為國家實驗室后,由受益地財政給予最高500萬元資金補助;對建立院士工作站的,由受益地財政給予50萬元獎勵。
從“0”到“1”的突破
引進一位院士、帶來一個團隊、培養一批人才、帶強一個產業。2013年,以陳劍平為首席科學家的創新團隊,在駐馬店市農科院建立起河南省小麥抗性遺傳育種院士工作站,重點開展小麥抗性資源材料的引進篩選鑒定和創新利用,實現了駐馬店院士工作站從“0”到“1”的突破,也由此開啟了駐馬店“院士經濟”的新篇章。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初,駐馬店已柔性引進院士20名、中原學者2名,引進博士后7名、博士近300名,各類專業技能人才3000多名,培養省創新型科技團隊7個、市本土科技人才6500名,涌現出祁興磊、王華明、周阿祥、周立剛、李宏偉、白文科等一大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借力“最強大腦”,駐馬店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院士科技成果轉化熱潮。
“院士經濟”引領經濟發展
天方藥業、龜鹿藥業、市中醫院等與劉昌孝、于金明、黃璐琦院士團隊深度合作,催生了一批“國家隊”“龍頭型”“獨角獸”企業,為駐馬店剛剛起步的“中國藥谷”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天方藥業實施“超級工廠”項目,產品歐典螺旋霉素占全球市場份額70%;后羿制藥開發超級泰樂菌素,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鼎復康藥業開發抗癌植物藥I類新藥“阿可拉定軟膠囊”,被認為是繼青蒿素之后中藥現代化的又一重大突破……
“菌菇院士”李玉建立起“師徒結對”模式,舉辦學術報告會、技術研討會,選派當地食用菌專業骨干力量到吉林大學進修,培養當地田專家、土秀才。泌陽縣食用菌產業從業人員達35萬多人,不少技術人員憑一技之長走出國門,到韓國、日本當起了“洋教練”。
龜鹿藥業與黃璐琦院士團隊合作,廣源飼料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合作,在做強相關產業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本土專家人才。
借力“最強大腦”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駐馬店積極推進與“花生院士”張新友深度合作,解決了品種不優、機械化程度不高等難題,在正陽縣成功培育出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攻克了花生機械化耕作難題,花生畝產由過去的不足200公斤躍升到現在的400公斤以上,君樂寶、魯花、渤海花生交易中心先后落戶正陽,小花生催生大產業,實現面積和產量“雙提升”、品牌和產值“雙百億”。
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院士”李培武、芝麻首席科學家張海洋合作,成功選育出世界首個抗裂蒴、抗落粒型芝麻品種,有效解決了芝麻“一干就炸、一碰就掉”的生產難題,田間損失率由37%降低到3%以內,貢獻了芝麻產業的河南“芯片”。
為助推建筑防水產業迭代升級,駐馬店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合作共建國內首家“防水防護院士工作站”,綜合開展各類工程設施防護試驗應用,在平輿縣率先成立全國首家“檢測在現場、診斷在云端、專家遍全球、服務在身邊”的壩道工程醫院。
院士發力領銜“一號工程”
駐馬店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是南藥北移、北藥南栽的過渡地區,素有“中原糧倉”“藥材王國”的美譽。這里常年糧食總產160億斤,各類畜禽8000萬只,中藥材2000多種,種植面積21萬畝。其中,夏枯草產量占全國70%以上、鵝不食草產量占全國60%以上。這些豐富的食藥資源為發展醫藥健康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把“中國藥谷”作為“一號工程”,堅持精準發力、高位推進,先后與施一公、陳芬兒、劉昌孝、于金明、勵建安等院士團隊對接合作,聘請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水平編制規劃建設方案,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
按照“中國藥谷”總體規劃,駐馬店將加強與行業龍頭合作,深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打造全生命周期業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醫藥創新發展基地、國家原料藥總部基地,立足中原、輻射全國、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全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 闕楠 通訊員 黨禮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