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苗投放講究多,時間、溫度、天氣都很重要,要趁著現在氣溫不高投放到稻田里。”6月15日清晨5點多,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盧寨村營申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李中奎一邊忙著投放蝦苗,一邊介紹。這批蝦苗半個月后就可以出成品蝦,每畝成品蝦產量在280-350斤,除去成本,每畝收入在3000元左右。
李中奎是商城縣營申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承包了近210畝土地發展稻蝦共作模式,一年純收入4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及周邊有20余戶發展稻蝦共作模式,效益都非常可觀。“現在小龍蝦不愁銷路、供不應求,我們跟著他學習這種種養模式,有技術上的問題及時向他請教,目前俺家稻蝦共作面積有100多畝,相比單純種植糧食作物,收益要高出一大截兒。”盧寨村農民楊可成笑著說。
該縣農業農村局水產中心主任陳明發介紹,“稻蝦共作”可有效提高稻田單位面積效益,同時也能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態,實現“稻田養蝦、蝦養稻”的良性循環。下半年,水產中心將組織為全縣稻蝦養殖戶開展2-4次稻蝦養殖技術培訓與指導,確保穩產增收。
據了解,商城縣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腹地,江淮之間,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河渠縱橫,是氣候適宜的優質水稻高產區,全縣水稻種植面積50萬余畝,宜漁稻田30萬畝。近年來,該縣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稻蝦共作”立體種養模式,在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的同時,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取得良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該縣共有稻蝦綜合種養農田5萬余畝,年產值達1.4億元,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下一步,我局將著力培育此類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農業,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為群眾帶去更多的致富道路,提高群眾的生活幸福感。”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