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太貴”的面條,只值4元
一個多月沒見到爸爸,文苗想起爸爸,留下了眼淚
學校食堂的面條太貴了。”文苗最近愛這樣“嘮叨”。
平時住校的文苗,花銷最大的是伙食費。想著孩子正在長身體,文苗奶奶每周會給孫女準備50元的伙食費。但文苗每周都能剩下十來塊。她掰著指頭算起來:“早上一碗粥一塊,中午饅頭夾腸三塊五,晚上要么吃菜要么喝粥,菜三塊五,粥一塊。”
段續龍是福興兒童公益基金會長期對接文苗家的志愿者。據他了解,自從兩個月前父親因腳傷住院,文苗就沒咋吃過面條了。
河南商報這篇報道發出后,引起了廣泛關注。截至目前,騰訊新聞上已有2716條評論,騰訊視頻上也有83.9萬次播放量。
7日全天,單是記者和志愿者代收的善款,就已經接近八千元。前期豫發集團旗下錦榮國際輕紡城、錦榮公益社對姐弟倆的慰問物資也已經送達。省內省外,甚至越洋電話都打爆了記者的手機,大家都想捐點錢,捐點衣服,幫幫這個懂事的小姑娘。
七旬老大爺的舉動讓人落淚
“連4塊錢一碗的面條都舍不得吃,要省錢給他爹看病,這小姑娘太懂事兒了。”8日上午,家住鄭州市北陳伍寨新村的78歲毛金財老人趕到報社,拿著12月7日河南商報報紙,指著暖冬扶貧欄目刊登的舞陽縣李文苗姐弟倆,感慨萬千。
一大早,毛老爺子先是轉了兩趟公交車,后又打的,從位于鄭州市西北方向西三環農業路附近的家里,趕到位于鄭州市東南的河南商報社,花了將近兩個小時。
“家里窮不怕,關鍵是得有志氣,困難時我們幫一把,以后得好好學習,改變命運。”臨走時,他從胸前的口袋里拿出1000元錢,一定要河南商報記者幫忙轉給文苗姐弟倆。
記者電話被好心人打爆
從6日晚,報道發出后,志愿者段續龍和記者的電話、微信好友申請就沒有怎么停過。記者統計,7日全天共收到了54位微信好友申請、39通來電,詢問文苗姐弟倆的情況,想要給姐弟倆捐款捐物。“想給姐弟倆寄點衣服,捐點錢。”
文苗的故事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7日上午9點,一通來自美國的跨洋電話中,陳小姐說:“看著姐弟倆這么懂事,我想起了我爸。”她說,現在在國外,下月回國想跟父親一塊,到舞陽文苗家里,看望文苗一家。來自江西的電話說,看到報道十分感動,這周正在出差,下周回去就讓公司財務給文苗家轉兩萬過去。“兩個孩子太可憐了。”
與記者聯系的愛心人士,有要給姐弟倆捐款的,有想要每月給姐弟倆寄送些伙食費的,有想要給姐弟倆寄送衣物追著要孩子身高鞋碼的,也有想要給孩子寄送文具、課外讀物的,想要給文苗爸治療強制性脊柱炎的。
河南省福興兒童公益基金會的志愿者段續龍說,他那里電話一樣被打“爆”了。“我這里收到了近五千的善款。”
8號上午,段續龍起了個大早,將記者和他本人代收的近八千元善款送到醫院,交到了文苗爸爸李召紅手中。
此前,豫發集團旗下錦榮公益社為兩姐弟準備的慰問物資已經寄送到段續龍手中。段續龍帶上幾位志愿者,把慰問物資送到了文苗姐弟家里。

“我們鄉有一位愛心人士7號晚上跟我聯系,不僅捐助了500元,還給兩個孩子各買了一件新棉衣。”段續龍說,“我在群里招呼了一聲,今天上午跟我們的幾個志愿者一塊兒,把物資送到了文苗家。”
“姐弟倆穿上了全新的羽絨服,顯得很精神。”志愿者馮老師說。她之前曾是文苗姐弟倆的老師,現在轉到別的學校了。聽說給文苗家送物資,馮老師第一個報了名。“文苗跟我說,一定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回報社會。”
如潮的善款物資,將來怎么使用?
文苗爸跟記者說了自己的想法。“愛心捐款還是緊著倆孩兒用。”他說,“文苗就要讀初中了,苗闖也要讀到五年級了。先顧著兩個孩子的伙食費、學雜費。”文苗爸說,他打算把收到的善款用在兩個孩子身上。
對于愛心人士捐贈的過冬衣物等物資,文苗爸說:“俺這倆孩兒,穿不了這么多衣服,也用不了這么多東西。”他說,姐弟倆用不完的衣服,他想要轉贈給當地的福利機構。“俺孩兒不冷了,得讓其他可憐人的小孩兒也過個暖和的冬天啊。”
小世坤要圓“帽子夢”
“伏牛山8歲放羊娃小世坤,想給養父換頂新帽子”一事,一經見報,反響強烈。
8日下午,鄭州“投幣哥”906路公交車長鄭景軍看到《河南商報》報道,立馬聯系說要幫孩子圓夢,給他養父買一頂帽子寄過去。而他只是想給小世坤圓夢的人之一,還有很多愛心人士,都聯系了河南商報記者。
上海的媛媛看到小世坤的報道,讓她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住的農村。她說,想給小世坤買一些衣服和書,讓他過個暖和的冬天。
宋女士看見可憐的小世坤,覺得他和自己的孩子特別像,“瞬間心軟,必須給他寄點東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大家各盡其能,幫助小世坤一家。”
河南商報記者 吳智星 見習記者 陳媛媛
實習生 張賀明 志愿者供圖
責編:徐馳